爲瀾湄地區發展注入“源頭活水”

老撾南湃水電站是中老水資源合作項目,於2017年5月實現併網發電。截至2020年11月底,累計發電量13億千瓦時。圖爲南湃水電站一景。  北方國際合作股份有限公司供圖

瀾湄合作機制因水而生,水資源合作始終是瀾湄合作的優先領域之一。2020年,中國湄公河五國陸續啓動實施應對氣候變化大壩安全、飲水安全、洪旱災害管理等方面20個務實合作項目;11月1日起中國正式向湄公河五國及湄公河委員會秘書處提供瀾滄江全年水文信息。2019年首屆瀾湄水資源合作部長級會議發佈的95個項目建議清單也在謀劃和落實之中。中國和湄公河國家秉持團結互助精神,通過合作修建水利基礎設施、共享水資源信息、設置相關專業機構等多種方式,提高了瀾流域水資源調配與管理水平,爲地區發展和沿岸百姓民生注入“源頭活水”。

多點發力 改善民生

“每到雨季,湄公河及其支流水位上漲,可能造成洪澇泥石流等自然災害。以前,工作人員必須拿着測量工具冒雨去河裡測量水位。現在,有了中國援建的水資源信息數據中心,通過水文站的電子設備就可以實時監測水位。”老撾國家水資源信息數據中心主任湄頗對本報記者說。該中心是中國政府援助的示範建設項目,也是瀾湄合作早期收穫項目成果之一。中心的建立讓老撾初步具備了水文信息數據自動採集傳輸、信息處理預警預報能力,實現了水資源網絡互聯互通,極大提升了老撾水文監測預報預警能力和水平,爲老撾防洪抗旱減災、水資源綜合利用提供了決策支持與技術保障。

“這兩年,不少人家裡都添置了家電,日子越過越好。”家住洞裡薩河岸邊的柬埔寨農民通奇,擁有約1公頃農田。以前,洞裡薩河流量隨季節變化巨大,沿岸農田經常在雨季被淹沒,在旱季又被閒置。通奇家的農田一年只能產出2噸稻米。中企承建的阿江水利灌溉開發工程讓一切發生了改變。2017年8月工程交工,成爲柬埔寨重點民生項目,主要作用是灌溉兼顧生態供水。項目控制灌溉面積達1.03萬公頃,集中於洞裡薩河上游沿岸農田地區。有了阿江灌溉工程後,通奇家水稻種植從一季增加至兩季,稻米產量翻了倍。通奇說,水稻產量上去了,當地農民的生活也富裕了。

瀾湄水資源合作多點發力,造福整個地區。隨着持續推進水利建設項目一個個落實,瀾湄國家共同預防和應對旱澇災害、有效利用水資源的能力日益提升。

共享資源 照顧彼此

中國一貫強調要充分尊重各國合理開發利用水資源的正當權益,照顧彼此利益和關切,有事大家商量着辦。

2015年底,受強厄爾尼諾現象影響,瀾滄江―湄公河流域各國均遭受不同程度旱災,湄公河水位降至近90年最低。爲照顧流域國家的關切,中國政府克服自身困難,於2016年3月通過中方境內景洪水電站對下游實施應急補水。3月15日8時,景洪水電站下泄流量加大至2190立方米每秒,標誌着由中方實施的瀾滄江梯級水電站水量應急調度正式啓動。

數據顯示,這次應急調度惠及老撾、緬甸、泰國、柬埔寨、越南五國。放水3天后,泰國北部清盛地區的湄公河水位從2.3―2.5米上漲至3.29米。“家門口的小河終於又有水了,小木船一點點浮起來,我們全家看到了希望。”越南安江省漁民黃文慶說。老撾自然資源與環境部部長宋瑪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由衷地表示:“遠親不如近鄰,中國是負責任的合作伙伴,我們不會忘記中國對湄公河國家的幫助。”

提升合作 共促發展

在老撾國家水資源信息數據中心附近,中企承建的老撾水資源研究大樓正在加緊修建,預計將於2021年6月完工,該項目是湄公河水資源綜合管理項目框架下的子項目,建成後將爲湄公河水資源研究提供更好條件。

水資源研究一直是瀾湄合作的一個重點。瀾湄水資源合作聯合工作組運轉順利,定期舉辦水資源合作部長級會議和水資源合作論壇,落實《瀾湄水資源合作五年行動計劃(2018―2022)》,實施大壩安全、洪水預警等合作項目,提升流域綜合治理和水資源管理能力,不斷將水資源合作推向新高度。

六國合作建成瀾湄水資源合作中心、環境合作中心和全球湄公河研究中心,分享水文信息。中方從今年開始與湄公河國家分享瀾滄江全年水文信息,這是爲深化瀾湄水資源合作提供的又一公共產品,也是爲本地區更好應對氣候變化和洪旱災害作出的新貢獻。

瀾滄江―湄公河,跨越近5000公里奔騰不息,地區各國人民因水結緣、命運與共。隨着《瀾湄環境合作戰略》的加快實施,改善空氣質量、保護生物多樣性等合作正在逐步展開。這一系列措施,能夠對各國科學合理利用水資源、保護好這一跨國水系的生態環境發揮重要作用。“瀾湄合作已成爲本地區最具活力、最富成果的合作機制之一。瀾湄合作將凝聚各領域合力,爲次區域和本地區發展繁榮注入更多活力。”泰國國家研究院高級研究員蘇拉西・塔納唐所言正是地區人民的心聲

(本報曼谷河內11月28日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