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Family/數理能力 女孩 一點也不差!
文/張德齡
傳統認爲女生不擅長數理,但這其實是刻板印象。多項研究及大型國際學生能力評量計劃(PISA),都指出同一種結論:學習數理的能力,男生女生一樣好;在成績表現上,原本男生女生的差異也逐年縮小中,先進國家和第三世界有同樣現象。
《未來Family》採訪了優異的女性科學家、科技領域從業人員、北一女、臺中一中的男女同班科學班等,從臺灣的現象來看這個全球性新結論。數理能力其實沒有性別差異,女孩的表現與男孩並駕齊驅,不設限、不受社會價值觀、父母期望與同儕的影響,就能開啓未來人生更豐富的想像及可能。
電影《關鍵少數》(Hidden Figures)敘述1960年代一個鮮爲人知的真實故事:三位非裔女性數學家,在工作中並未受到重視,卻在美國太空總署的重要任務中擔任關鍵角色,促成人類首次成功繞行地球。她們對太空發展貢獻卓着,不但在當時美俄太空競賽中,提升美國的競爭力,同時讓女性與種族平權的議題,搬上臺面。
如今,50年過去,人工智慧AI的時代即將來臨,未來將是科技主導的時代,女性在這個領域是否還是扮演關鍵少數?
鼓勵更多女性投身STEM領域
2012年,前美國總統歐巴馬提出加強STEM教育的政策(包括Science科學、Technology科技、Engineering工程和Math數學),其中一項很重要的目標,就是希望鼓勵更多女性投身相關的領域。
爲什麼要特別強調這一點?根據美國女童軍研究機構的統計,57%的女學生不願意考慮STEM相關的工作。非營利組織「Girls Who Code」的調查也指出,只有4%的高中女生計劃主修電腦資訊。而過去30年,在美國女生念電腦資訊科系的比率,竟然從35%降到18%。
在臺灣,根據教育部統計處的數字,念資訊相關女生的比率約爲18%,和美國差不多。而女生就讀的前十大科系,STEM相關的比率只有33%,男生則高達75%。今年三月,《遠見雜誌》曾經做過一份「『妳』缺席了——臺灣科技競爭力隱憂大調查」,探討性別刻板印象如何反映在民衆對女性職業的期待,特別是家長對女兒的期許,究竟是成就或是扼殺了未來的女科學家,話題引發關注。
爲什麼女生不選擇STEM ?調查顯示,「女生不適合念理工」的偏見已逐漸被打破,只有16%的民衆認同這個觀念。此外,半數民衆不同意「男生的數理能力天生比女生好」,也有接近一半的民衆不認爲「男性在科學領域容易比女性成功」(47%不同意,43%同意)。然而,在家長期待兒女未來的職業中,卻出現極大的分歧。家長建議「未來選擇的學科」,建議女兒的前三志願分別是「醫護類」(33.3%)、「商業管理類」(31.5%)與「人文藝術類」(24.1%)領域。但建議兒子的前三選擇則是「機電與工程類」(46.3%)、「商業管理類」(22.2%)與「基礎科學研究類」(18.5%)。
值得注意的是,若兒子選擇理工科,75%的家長給予支持,但卻有13%有女兒的家長表示反對,會勸退孩子,輔導她轉到其他科系。此外,特別針對那些認爲「女生不適合念理組/科學科系」的受訪者,進一步追問原因,前三大理由依序爲「可能影響婚姻、家庭」、「擔心未來工作不好找」與「覺得女生念文法商比較好」。
去年榮獲「臺灣傑出女科學家獎」的清大生命科學院副教授王慧菁分享,當年她的父母也曾一心想讓她念師範,畢業後可以當老師;她則慶幸當初遵從自己的想法,念成大生物系。後來她想要繼續深造,母親希望她找份穩定的工作,她用薪水和學歷的投資報酬率,成功說服了母親。
然而,王慧菁以爲只有她那輩的父母纔會有這種想法,沒想到直到現在,她碰到的學生家長還是有同樣的觀念,「這一羣女孩,當然壓力比較大,發展容易受到限制,非常可惜!」
臺大資訊工程系教授逄愛君則指出,念理工的女生給人的形象是「女強人」,好像很強勢,其實並不正確。中央研究院基因體研究所研究員陳韻如認爲,女生比較容易自我設限,也比較容易放棄,有時不是自己的選擇,而是來自家人的壓力。她曾聽過念光電所的女生,因爲家人的反對而放棄念博士的機會,她感到十分惋惜。
女生的成績好卻不夠自信
此外,女生對數理的自信心明顯低於男生。2015年聯合國科文教組織(UNESCO)、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曾經針對全球15歲男生女生學習差異做出調查。結果指出,男生雖然在數理的平均成績上贏過女生,但值得注意的是,數學好的女生明明在成績上高出男生19個基點,但被問及數學是否在行時,分數高的女生的自信心,竟然和分數低的男生是一樣的,也就是女生的成績好卻不夠自信。
同樣也是「臺灣傑出女科學家獎」得主的陳韻如觀察,女生的問題確實是自信心不足,明明做了90分,卻覺得自己只有70分。「尤其是亞洲的女生,更不敢相信自己做得好,太在乎別人的看法,常常需要人家的肯定。」但她認爲,在研究的領域,女生反而比較不會好好高騖遠,太過自信。
事實上,信心是可以培養的。北一女前任校長丁亞雯曾經分享,當年她特別看重數學,希望老師在數學教學上多鼓勵學生,有趣的是,那一年的聯考數學成績果真就超過建中。她稱這是比馬龍效應,也就是老師認定某些學生爲資優學生,即使他們不是,但經過提點與鼓勵,學生也能有優秀的成績。
全美優秀公立高中排名第二名的伊利諾數理中學(IMSA),也是STEM的標竿學校。校長達赫蕾(Marie Dillion Dahleh)分享,從小她的數理就非常好,數學跳級,但真正等到她上了普林斯頓大學應用數學系,班上只有3個女生,她才意識到原來她是少數中的少數。她的母親非常保守,常告誡她這個不行、那個不行,達赫蕾的回答經常是:「你等着瞧,我會做給你看的!」
她感嘆,在她的時代,女性在業界的典範(Role Model)並不多,但現在時代不同了!伊利諾數理中學的男女比例爲1:1,在校內,她大力推動女學生參與科技社團,女孩定期聚會,請校友回來經驗分享,建立姊妹會。即使畢業的校友,也組織「Woman in STEM」,彼此分享職涯資訊和交流。
近日也正上映的紀錄片《學數學的女孩們》,講的是從西方几位女性數學家到臺灣的知名女數學家的故事。臺大數學系教授張鎮華評論,當年那屆臺大數學系很特別,班上三分之一是女生,都是從全臺灣女校第一名進來,給男生很大壓力。數學這個學科原本可以獨立研究,但這羣女孩在傳統思維下,發展出討論的學習模式,值得推廣。張鎮華認爲:「重點不在男女之別,而是一流的人才。」
不再從科技創新的領域中缺席
在矽谷eBay工作多年、前幾年回到臺灣的石舫?,想把矽谷的創業家精神帶回來。她成立「Girls in Tech」非營利社團臺灣分會,希望吸引更多的女生投身科技領域。她認爲,臺灣想要產業轉型,就必須靠女生的力量,而且女生特別適合科技創業。
「在我們的社羣裡,有一羣熱愛科技的熱血女生,她們可能是公司裡的少數,所以更希望站出來幫忙其他對科技有興趣,但又卻步的女生。」她分享。
來自臺灣,北美第一位亞裔女性工學院院長魏文憶指出,現在的科技深入生活層面,女性有不同的生活經驗、思維想法與應用,是未來科技發展中非常重要的一環。科技創新改變人類的生活,女生不應該在這個領域缺席。
延伸閱讀:
1.「人味」是不變的渴望
2.《欲罷不能》書摘 3C產品弱化孩子情緒解讀能力
3.教孩子「負責任的態度」,養成順利完成功課的好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