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何世界越進步經濟越難看?

黎慕同

我在這個社會上看到一些大家在探討的問題──「經濟」,我也有一些看法,我不知道爲什麼沒有人提過,究竟是我的想法錯了,還是他們的說法就足以解釋?

經濟方面,例舉蕭條、泡沫、海嘯、危機等等,無論要用什麼形容詞來說,目前社會的經濟狀況確實是每一處都在往「負面」成長,除了某些脫穎而出的企業以外,大多數公司多以「負成長」在經營,屬於「苦撐」的狀況。

爲什麼這些負成長的公司看起來變得異常顯眼呢?許多人在產業類型方面認爲臺灣屬於加工出口區,沒有屬於自己的技術產品,因此之類云云……在這裡先不提這些經濟產業類型的議題,畢竟這並非重點

民國一零二年時我二十五歲,追溯到二十年前,那時有很多的產業正在繁榮昌盛,電腦出現作業系統等等,經濟狀況來講大概就像是股票市場的最高點吧,在這之後產業們就開始蕭條了嗎?也不是,那是大概又好幾年之後的事情了。

之所以提到這些事情是因爲有幾個狀況想提醒一下,經濟負成長越來越顯眼是和電腦網路發展狀況息息相關的。

從大約十五年前撥接網路開始越來越多家庭使用,那時後大家的主流媒體依然是電視,而作爲「接收資訊工具」的也是電視爲主。

那時後的奇摩新聞並不實用,甚至可以說是資料相當貧乏,畢竟這一塊還不是那麼容易經營,無論是網路資源還是電腦等級,都和現在無法比擬的老舊。

回到正題來談談經濟的負成長,我並不是經濟學家,更不是經濟專家,甚至可以說我連經濟型態都搞不太清楚,但由我這樣的人說出對於經濟的看法,內容上有兩種可能:一是內容貧乏不知所云;二是切實的說出了市井小民的基礎看法。

其實現在經濟負成長之所以顯眼有個狀況:經濟真的是負成長,而且還真的滿慘烈的,儘管有企業拼命的成長、賺錢,在不景氣中脫穎而出,但有一點不可否認的,他們的能力工作狀況如果擺在二十年前,恐怕在這十年間不知道可以賺上多少錢了。

而這種狀況有兩個原因,說真的,其中一個原因我不明白爲什麼大家都知道卻大家都不提出來,是真的不知道,還是假裝沒看到,還是說,完全忘了?

第一個原因好說,我先稍微提及:

就在這個資訊越來越發達的時代裡,媒體早就養成報憂不報喜的特殊習慣,這也是人之常情,大多人都想知道的是:「有什麼壞消息可能影響到我的我想優先知道。」這是人類的憂患意識本能,很正常,也很合理。會這樣發展,完全可以理解。

因此就在這種情況下,許多的公司倒閉、經營不善、股市大跌、投資慘陪等等消息,全都經由媒體一一報導,使得許多人對於經濟狀況並越來越悲觀,無論是投資意願或是經營方向,大多都會因爲這種消息而有所轉變,導致可能會有的變化是越來越好、越來越差,這原本是不確定的,只是現在大概有個初步成果讓大家看見了,不需多言。

而無輪媒體報導的狀況有多壞,永遠都有人樂觀投資的,但整個社會經濟的負成長也是誠實清楚的,騙不了人也瞞不過誰。

只不過在媒體的渲染之下,負面成長的消息會被無限的擴大,讓大家覺得越來越糟,這是確實的狀況,真實的心態影響。

那是說如果媒體不報導負面消息就不會負面成長了嗎?當然不是,這裡說的只是媒體「強化」了「負成長」的感覺而已,而事實上正在負成長的東西也真的是讓大家都感受得到,這是沒有必要也無法扭曲的事實。

第二個原因,也是我提出這個看法的主因,是我提出質疑的重點,是我最想知道大家理解狀況的情形──人口過多。

人口密度過高,人口過多,這就是現在社會上所有經濟狀況最難以脫困的主因,不是嗎?

十幾年前,地球上的人口還說是六十億,幾年後,說是六十二億,之後暫時沒有人關心人口問題了,再去了解一下世界人口總數,一下子突然就暴增到了七十億!

這印證了一句很有趣的話:「有些問題,你不去面對,它就不存在。」──吳淼《塔希里亞

讓我們迴歸到最原始的問題來看,人類存活需要什麼?水、糧、空間

「雖說是簡單的條件,但是在品質上卻大有不同。」聽起來這是多麼簡單的條件,但是在這過剩的人口世界裡,許多人漸漸必須放棄一些條件或品質來讓自己存活。

我們現在在社會上生存的條件從「水、糧、空間」被取代成了──「錢、錢、錢錢」。

「現代」人類所有的工作、社會活動,有一大半都是爲了「錢」而進行的。

但如果讓我們迴歸本質來看,人類需要的依然是「水、糧、空間」,如果「錢」無法換到任何一樣東西,錢將瞬間失去價值,成爲垃圾碎屑。

而從本質來探討,「地球是一個有限的空間」,當人類不斷增加的時候,「水、糧、空間」的需求量也跟着變大。但根據「有限空間」來看,這三大需求的供應也絕對是「有限」的,不可能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因此,人類的過度繁衍,造成了「有限空間有限資源」的「分配困難」,而「分配困難」造成了「分配不均」,因此仔細看那些「維持賺錢的大企業」,經濟的困境對他們來說只是一瞬間的狀況,不是長期的困境,其他起起落落、開開關關的企業對他們來說只是配角和插曲,而不是絕對的影響。

▲全球第70億人口就是她──菲律賓的黛妮卡。(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爲什麼又會從人口過剩扯到經濟經營者呢?這只是一個小小的相關例子,主要的內容正要在此提出。

每個人活着都必須要有一口飯吃才能活下去,因此勢必要去爭取自然資源,而「社會」這個文化體讓人們可以藉由「工作任務」來「交換」成「生存資源」──「水、糧、空間」,而維持這個體系的東西就叫做「經濟」。

「經濟」的「負成長」表面上是「經濟出了點問題」,而往「最基本」的「需求」去探討,則是「新生代已經順利成長獨立和大家一起競爭奪取生存資源了」。

就在二三十年前,許多國家的經濟情況都大好,先不提生活品質,至少「生存資源」已經得到確保,所有人開始「大量繁衍」。

「現在」!就是二三十年前的「二三十年後」,那些「被大量繁衍」出來的「人」都已經成爲「應該獨立」的個體了,因此從「被贈與生存資源」的「無行爲能力」人成爲了「共同競爭生存資源」的「獨立成人」,這就是「社會經濟負成長」的最大主因!

該說「僧多粥少」嗎?也許是。人多工作少,也不全錯!爲什麼在這個「嚴重欠缺工作者」的社會上可以說「人多工作少」呢?其實換個說法,什麼工作都有,什麼工作都缺人,但是──那種「工作任務」所能提供的「生存資源」實在是非常的「品質低劣」!

因此許多人寧可選擇「暫時」不接受工作任務,也不願意接受「品質低劣」的生存資源。

這又牽涉到了許多問題:爲什麼不願意委屈於「品質低劣」的生存資源?爲什麼不願意「暫時」接受工作任務?爲什麼人口越來越多,社會上卻仍然大量缺乏「齒輪」?

有個非常大的主因──教育

人們接受了教育之後,對於「品質」可以說是極盡的要求,利用最低的「籌碼(金錢)」也要儘可能利用該籌碼換取到最高的「生存資源品質」。

這裡先不談許多技術工作斷層,那些問題只要在社會新狀況磨合之後都可以慢慢解決。

人們眼中的「生存資源品質」已經超乎所有人認知的重要了,在心目中的地位恐怕是比什麼都重要,甚至因此有些人會被說成「看重錢勝於一切」,也許他們只是更清楚自己有多重視「生存資源品質」。

在這種「因教育普及所致要求生存資源品質」普遍的情況下,沒有人想隨便放棄自己所希望達到的要求需求,因而強化了社會競爭,並且在「普遍不願委屈個人」的情況下,搭配「人口過剩社會」,再加上「長者不退,新血不減」的情況下,簡單的「混口飯吃」變得一點也不簡單,如果再加上「品質要求」那就更是找罪受了。

在這裡我不提那些什麼富二代商二代的狀況,也不提產業類型導致的工作需求困難等等,因爲這些問題恐怕永遠都會在,而且應該也不是「資源分配不均」最大的主因。

我只想在此重複我的觀點:「人口過剩」搭配「食物及空間有限」再加上「生存資源」的「品質要求普遍提高」,幾個慢慢構成的可怕奇觀,根本不可能輕易崩解,也就等於告訴所有新生代:這種狀況根本不可能輕易轉好。

不要信任商業媒體釋放的消息,因爲那些消息是「經過操作」的,爲的是他們自身的目的利益,這樣的理由怎麼可能是真實的好消息呢?

不要隨意跟隨政府的催生政策亂來,「人口過剩」就是現在經濟困境的最大主因,「人類實在是太多了」!這就是爲什麼經濟會越來越糟,因爲每個人都很聰明,每個人都有學習能力,但是在這種工作不是需要最高能力就是普及能力的情況下來說,「普通偏好」的學習能力對社會來講根本沒有半點意義,甚至是多餘的!

因此許多人沒有辦法輕易達到想像中的出路,混口飯吃變得困難甚至痛苦!

國力衰弱」或許是一個政府催生的最好藉口,但請問一下,如果地球的人口增加到一百二十億的時候,我相信地球還是有辦法負荷,我相信人類還是有辦法找到出路,但是!

「人口過剩」所造成的「生存資源競爭困難」難道就有解決的辦法?

說白了,人要吃飯,土地就必須要長稻麥黍季菽來餵養人類,人類也許有辦法無限制的催促土地繼續增產糧食,但是一定的面積在一定的時間內所能生產的食物數量是有一定上限的,無法像遊戲作弊可以要多少有多少。

當人類無限制增加數量的時候,土地一旦超過負荷,有誰有辦法或者有可能解決嗎?有嗎?

我想答案很明顯,現在的社會到處都是聰明人,根本不需要說也明白這種無解困境。

唯一的解大概是戰爭大屠殺。

因此地球食物分配問題恐怕會成爲再一次世界戰爭的主要原因(訴求)。

政府不斷催生,但是沒有政府有辦法想出解決最後這些生出來的人的出路和困境,政府沒有那麼大能耐,政府只是想解決眼前國力不足的問題(勞力、生產力),而不去想「人口過剩怎麼辦」。

它們也許只會祈禱有一天來一場世界級瘟疫讓人類從七十億變成七億,這樣一切問題都迎刃而解。

我想我已經說明了經濟困境產生的原因(我自己的微渺看法),世界任何一個政府都是不可能解決「催生政策」完二三十年後產生的「人口壓力」問題的,沒有一個政府有辦法。

能解決的這世界級問題的人,只有「所有人」。

只有當所有人停止「無法負責的繁衍」的時候,這個世界、社會,纔有平衡穩定的可能。

臺灣的生育率已經達到世界第一低,這是一件非常非常好的事情。

爲什麼?因爲這代表所有人都擁有足夠的「聰明」、「智慧」,想着「生育責任」的問題而間接「消極生育」甚至「不生育」,這種生育率照理說纔是人類聰明智慧的表現。

而現代人所謂的「生育責任」已經遠遠不像過去幾十年前的「我有飯給你吃就生你」或甚至「我生你會想辦法給你飯吃」的最基本生存品質保障,而是考量到「教育」、「經濟」、「環境」、「親情培養」等重要條件,這就是「現代」真正的「生育責任」。

「根據能力選擇生育」纔是正當的作法,而不是有飯給你吃你就感謝的活下去這種消極觀念。

少生,甚至不生,可能會大大影響國力,出現社會各種人力斷層問題,但是其實仔細思考下來,我們的「工作任務」追求的只不過是「糧食」及「空間」,所有的錢都是以這兩樣需求爲出發點而去競爭取得的,那麼人少了以後,以現在的科技來說,糧食不是更豐沛,空間不是更充足嗎?

也許生育率的低落會讓我們未來的三十年、五十年之後變的痛苦無比,但是仔細思考之後的五十年、七十年,甚至一百年後的「社會新生代」他們的生活,將會因爲人口壓力大大降低而得到一個良好的環境、舒適的空間、充足的資源、優秀的條件去爭取「生存條件」。

這些應該是相當值得期待的未來景象難道不值得人類共同努力嗎?而且要做得非常簡單,就是比一胎化政策更積極的「依生育責任選擇生育」。

其實只要人口壓力降了,一切問題就都迎刃而解了。

現在我們已經解決不了了,但我們可以試着去解決未來三五十年後子孫的人口壓力。

●作者黎慕同,網路寫手。以上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ET論壇歡迎更多聲音與討論,來稿請寄editor@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