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熱詞變洗腦歌 每天創作2、3首

意涵(左)跟劉以豪主演的《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劇情賺人熱淚。(本報系資料照片

《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劇照。(取自豆瓣網)

截至4月2日,臺灣愛情電影《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在大陸上映20天,劇情被批老套票房卻逼近10億元(人民幣,下同),且多首電影同名歌曲都變成洗腦神曲。有趣的是這些「神曲」與電影無關,是網路音樂人相中該片的網路聲量高,所特別創作新歌,透過音樂及短片平臺進行病毒式擴散。

目前在酷狗、QQ音樂等平臺出現的《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有多種版本,包括雲貓音樂推出、帶淚的魚/劉浩航演唱的版本,廣州繁星製作女歌手小倩演唱的版本等,夾在電影原聲帶曲目中,網友很難分辨是不是電影官方音樂。

刷抖音找創作泉源

以網路熱詞主題或靈感,迅速地譜詞成曲,已成爲大陸新的音樂類型。以《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爲例,該片3月14日在大陸上映後,以廣告、抖音及快手等平臺的短片把「隨着電影哭」的概念潛藏在觀衆心中,票房一路飆升,截至4月2日已達9.22億元,更在社羣媒體形成大範圍討論,也成爲網路神曲創作的主題。

創作人宋孟君表示,觀衆看完電影需要抒發心情,A-Lin主唱的電影主題曲《有一種悲傷》無法滿足用戶的聆聽需求,因而花了1天時間創作、編曲、錄製《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3月21日同步上傳酷狗音樂、QQ音樂、酷我音樂,形成另一個討論話題

知名遊戲王者榮耀》、電商平臺雙11、雙12促銷活動口號「買買買買買」,甚至網友批評新歌的文字「像極了愛情」等熱門關鍵語句,只要能登上抖音、微博熱搜話題榜,或在微信朋友圈瘋傳,就能成爲網路音樂人的創作泉源,像《學貓叫》等長期霸佔音樂排行榜的熱門歌曲或洗腦神曲,都是透過短片平臺的傳播,因此,「音樂有話題,演唱者流量」變成經營網路音樂的新模式

音樂圈的快時尚

業者表示,關鍵詞神曲猶如樂壇「快時尚」,平均每天產出2、3首,上傳各大音樂平臺後,就能像病毒一樣迅速在各大音樂平臺傳播,趕搭話題熱度,可有效增加點擊率及流量,賺到高額的廣告及下載分成,在互聯網版權市場獲取可觀的經濟回報,形成音樂圈的另類變現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