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報社評》展望美中新關係下的臺海和平

社評

美國總統拜登、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在舊金山APEC峰會期間會晤,幾近成局。有別於去年的峇釐島會晤,舊金山「拜習會」前,雙方已展開頻繁的溝通與對話,這次會晤將不再只具有象徵意義。川普上臺後,臺海因美中激烈對抗而淪爲兵兇戰危之地,如今美中關係有望改善,無論2024大選結果如何,對兩岸關係都是利多。

拜習二會 美中四項默契

從峇釐島到舊金山,兩次「拜習會」之間,可以視爲美中關係急速下墜後的「築底期」,雙方不僅找到了停損點,也在不對彼此抱幻想的情形下,基於各自現實制定了恢復雙邊關係的路線圖,並建立4項默契:第一,決不能捲入戰爭;第二,深知經貿聯結不可取代,即便高科技競爭依舊激烈,但均有意維護既有經貿合作;第三,都迫切走出疫情3年民間交往停擺的困境;第四,應在一些全球問題上開啓合作。

基於上述4點默契,美中度過「氣球風波」的劍拔弩張之後,總算在下半年展開密集會談、互訪,並且達成了實質成果。習近平多次以會見、書信方式,對美中民間交流釋出溫和正面的訊號,美國財長葉倫、商務部長雷蒙多訪中,還趁機走上街頭與民衆互動,扭轉了川普啓動貿易戰之後雙方「反美vs.反中」的輿論氛圍,降低美中恢復對話的民意阻力。美國恢復參加北京軍事二軌對話「香山論壇」、派出「史上最高規格」代表團參加上海進口博覽會、部分對中高科技管制採取「無限期豁免」的調整措施。

美中關係在1990至2010年代,最流行的一句話就是「好不到哪裡去,也壞不到哪裡去」,但歐巴馬後期重返亞太,川普任內確立印太戰略之後,美中關係逐漸惡化,不僅出現「結構性衝突」、「歷史性對抗」乃至「新冷戰」的說法,也產生了「抗中是美國朝野共識」的論斷。不過,畢竟人類已經進入21世紀,大陸也不再是毛時代「勒緊褲腰帶」反蘇修、反美帝的意識形態政權,尤其是俄烏、以巴兩場熱戰,令全世界都認識到戰爭的殘酷,美中還是逐步回到了務實理性的軌道。

以今年10月美國參議院多數黨領袖舒默率跨黨派議員訪問中國大陸爲標誌,美國朝野對待中國大陸的態度,正在從「強硬抗中」轉變爲「務實競爭」,這決定了不論美國2024大選結果爲何、拜登是否能保住總統大位、川普是否捲土重來,美中雙方都確立了「紅線意識」:那就是不發生軍事衝突、保持高層溝通對話、維持經貿和民間交往。雙方最容易擦槍走火的,就是在所謂「三海」:臺海、東海、南海。其中,後兩海可以透過高層溝通處理,但臺海則因爲有臺灣這個「第三方」因素而充滿不確定性。

紅線意識 重建三方互信

但近期可以看到一些積極現象,折射出美中在臺海問題上,正在努力排除「第三方」因素的影響。首先,以香山論壇爲例,中共軍委副主席張又俠雖然說出「絕不手軟」的硬話,但前提還是設定在「想把臺灣從中國分裂出去」,大陸軍科院副院長何雷採訪時提到「迫不得已使用武力解決臺灣問題」,但重申統一「沒有時間表」,兩相對照可知,北京對臺動武仍然是「極端情形下的被動反應」,而非顛覆和平統一政策的主動尋求武統臺灣。

最近西方戰略界對臺海問題的研究報告,開始着墨於美中臺三方互信的重建。葛來儀在《紐約時報》撰文以「習近平不會立即攻打臺灣」爲題,建議美方向北京提供可信的保證,只要中國不對臺動武,華盛頓就不會支持臺灣獨立,也不會恢復過去與臺灣的防禦條約。再如,國際危機組織最新報告《防止臺海戰爭》認爲,華府應向北京保證不謀求臺灣與大陸永久分離,臺北應向北京保證不謀求正式獨立,北京應向華府保證尚未決定武統。

擔憂「2027武統時間點」的西方戰略界,開始表達「不獨」的重要,並將其視爲臺海避免戰爭、恢復和平的關鍵,這意味美中對臺海的基本互信有望重建,美中長期競爭關係不會變,意外衝突的風險仍然很高,但雙方會致力管控分歧、避免衝突,臺灣需在美中這種新關係架構下找到新平衡點。2024選後,「藍白合」若能成勝選,應有機會創造兩岸關係新平衡點,擺脫兵兇戰危困境;若賴清德勝選,民進黨將面臨「去獨」的壓力,壓力不僅來自臺灣和大陸,更將來自國際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