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報社評》中美關係回溫 臺灣安分守己

旺報社評

隨着美國總統拜登對中國一連串「示好」後,美中關係回到既競爭又合作的正軌應可預期。蔡英文總統若識時務,就應該謹小慎微,靜觀其變,找到一條適合小國發展的道路,而不是想方設法繼續做「聯美製中」的馬前卒,甚至蓄意挑起中美矛盾與兩岸衝突。

代表處升等時機已過

一葉知秋,從9月9日拜習通話可以看出,拜登已不再批評大陸與大陸領導人習近平。在9月21日聯合國大會的演說中,拜登更是幾乎隻字不提中國,極盡低調之能事,僅強調雙方的激烈競爭不應變成衝突。此外,美國司法部與華爲財務長孟晚舟達成協議,以緩起訴名義將她釋放,讓她在25日返回大陸。

這在在顯示中美關係正在改善,而且勢不可擋。作爲一個小國,臺灣應該慶幸美中關係朝這個方向發展。首先,中美關係的改善有助於國際大環境的降溫與穩定。前一陣子,拜登在全球各地發起「反中」聯盟、各種科技聯盟,以及透過即將在12月初召開的「民主峰會」進而成立一個民主聯盟。中國與俄羅斯則在3月中旬成立一個16國的聯盟與美國爲首的聯盟打對臺。一時之間,全球好像又回到冷戰時期東西方兩大集團對立的時代。

美中兩強的關係改善,並不表示不再競爭,他們在地緣政治問題上仍會激烈競爭,但競爭不妨礙他們在經貿、氣候變遷等議題合作的可能,也會努力避免讓競爭過了頭,由激烈競爭變成惡性競爭,甚至演變成對抗或衝突。一旦中美兩個大國改善關係,像臺灣這樣以出口爲導向的小國,將因安定的大環境而獲利。

其次,中美改善關係有助於防範印太地區,特別是黃海、東海、臺海、南海與印度洋因擦槍走火而爆發軍事危機。兩國可以透過談判,達成避免或防止擦槍走火,及危機管控的協定與機制。

一旦中美兩國能在這些海域達成協定,印太地區其他國家也可比照辦理,讓該區成爲真正自由與開放的地區。無疑,這樣的發展也能對我國提供更多的安全活動空間與保障。

另外,大陸人民解放軍多次軍艦繞臺,軍機侵擾海峽中線、穿越我防空識別區,大部分都是衝着美國而來,認爲美國在幫助臺灣推動「切香腸式的臺獨」,而將怒火一股腦發作到蔡英文政府頭上。中美兩個大國既然改善關係,中國對美國的不滿將逐漸消除,兩岸即使不能在蔡政府時期恢復對話,但至少兩岸之間的緊張情勢應可以稍微緩和。

不應挑起美中矛盾

作爲一個小國,蔡英文領導的臺灣應該審時度勢,知所進退,行其所當行,止其所當止。例如,前一陣子蔡英文政府強推的駐美「臺灣代表處」更名升等案,現在看來顯然已錯過最佳時機。美國「外交關係學會」會長哈斯日前在加州史丹佛大學的一場視訊會議中表示,在美中行將改善關係之際,「臺灣代表處」升等案不宜繼續推動。哈斯是臺灣友人,2020年美國大選之前曾在《外交事務》期刊撰文,力主美國應在不支持臺獨的情形下,將「戰略模糊」改爲「戰略清晰」,讓中國知道美國保衛臺灣的決心。

哈斯的表態是在提醒臺灣,作爲一個小國,在美中兩個大國行將改善關係之際,不宜製造話題,甚至挑起美中矛盾與兩岸衝突,以免像前總統陳水扁執政後期變成小布希總統眼中的「麻煩製造者」。

在近期中美關係將回溫之際,臺灣不應癡心妄想改變趨勢,而應安分守己從現狀獲取最大利益。不久前臺灣另一位長期朋友、華府「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資深研究員葛來儀就勸告臺灣,與其花力氣爭取改名,不如尋求臺美實質關係的提升與強化。

大國在國際上永遠扮演主導的角色,小國則扮演着追隨者的角色。角色扮演不能錯亂,國力不弱的日本與英國都不敢在這方面亂了套,何況國力差人家一大截的臺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