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報社評》中國人 兩岸永久和平的關鍵

旺報社評

民進黨對馬前總統的大陸行一度尊重,但很快就掩飾不住內心焦躁,痛批馬英九「兩岸中國人」言論,高喊「臺灣人不是中國人」。蔡總統苦心經營的「中華民國臺灣」論述,將因民進黨中央撕裂認同而走向崩塌。

中華民國就是中國

民進黨爲何突然變得如此慌亂,想必是因爲,馬英九多次在大陸表述中華民國存在事實,更在南京和湖南老家直接提及自己曾任總統職務,預判「馬不敢喊中華民國」破功,弱化民進黨爭取中間選民的說服力,因而氣急敗壞回到認同之爭。又讓人嗅到陳水扁時期的草莽氣息,也讓人看到賴清德接掌民進黨後迴歸深綠基本教義派的跡象。

蔡英文總統2016勝選時曾信誓旦旦的說,希望每一個臺灣人不會爲認同而道歉。的確,蔡總統上任後提出「中華民國臺灣」論述,初衷是尋求臺灣社會最大公約數,彌合民主化後臺灣的認同撕裂與對立,同時也有意把民進黨的臺獨路線帶回到中華民國憲政體制架構之中,令制憲臺獨落於「凍結」狀態。

上述整套策略幾乎就要成功。2020年蔡英文透過反對一國兩制、撐香港,席捲史無前例的817萬票,獲得幾乎全部青年選民支持,也讓「中華民國臺灣」跨越光譜贏得中間、甚至泛藍民衆認同。

以此次蔡總統過境美國爲例,當地臺僑、臺青揮動中華民國國旗歡迎,和過去親綠僑團清一色只揮民進黨旗或臺灣旗的場面大相逕庭。

蔡英文總統提出「中華民國臺灣」,讓獨派接受中華民國、不推動法理臺獨,這是蔡英文8年的政治遺產。這也可以解釋,爲何獨派色彩濃厚的賴清德,也緊貼蔡總統兩岸論述,並有意透過新決議文確立「中華民國臺灣」的指導地位。此舉當然有選舉考量、也有向美國交心的需要,本質上是民意的大勢所趨。但馬英九登陸正面表述中華民國,卻讓民進黨現了原形。

民進黨的「中華民國臺灣」,是建立在切割中華民國與中國歷史、中華文化的基礎之上。在上述史觀之下,中華民國變成1949年「突然出現」的國家、主權和治權只限於臺澎金馬,與對岸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隔海並立。過去20年的去中國化教育,再加上兩岸關係的波折,讓臺灣中青世代在潛移默化中,逐漸接受了「臺灣人不是中國人」的偏頗認同,進而形成了「中華民國就是臺灣,但不是中國」的認知。之所以有形成上述認知,背後有一股推力、一股拉力。

務實接受雙重認同

所謂「拉力」就是從李登輝「中華民國在臺灣」到蔡英文「中華民國是臺灣」的論述調整,而所謂「推力」,就是大陸嚴厲的「臺獨」定義,在國際場域,尤其運動比賽時,中華民國及其國旗、國歌、國號等符號都成爲臺獨或兩國論的代名詞。兩岸懸殊的實力、外交對比下,一代代臺灣年輕人習慣了中華民國就是臺灣,也習慣了青天白日滿地紅旗幟,因而深受挫折,「中華民國臺灣」論述更深入人心。

這就是馬英九大陸行的無比可貴之處:馬前總統在大陸重新建構了「中華民國就是中國,臺灣人就是中國人」的圖景。依據《中華民國憲法》和《兩岸條例》,我國固有疆域從未變更,大陸地區是中華民國領土。兩岸之間固然存在制度之爭、生活方式之爭,但不存在主權之爭。只要雙方都認同自己是中國人,兩岸就應該排除任何兵戎相見的選項,在永久和平的環境下,透過對話與交流,逐步實現融合。

「我是中國人」是蔡英文總統親口說出的「歷史事實」,如今卻成爲民進黨政治操作的犧牲品,不禁令人唏噓。臺灣人與中國人不應是互斥關係,臺灣人本來就是中國人,民進黨應該務實面對和接受「雙重認同」。如果大陸能尊重和默認臺灣民衆所認同的「中國」,在政治上是中華民國,但在歷史、文化上是包括大陸在內的整個中國,那麼「雙重認同」就有可能再次成爲臺灣社會的主流民意,兩岸政治糾葛可以迎刃而解,兩岸永久和平也會水到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