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外傳播新途徑

文/鄧凌

中華民族5000多年悠久歷史孕育形成的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着深刻的哲學思想、人文智慧和文化意涵,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對外傳播中國世界的對話和互動中獨具魅力。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把跨越時空、超越國度、富有永恆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文化精神弘揚起來,把繼承傳統優秀文化又弘揚時代精神、立足本國又面向世界的當代中國文化創新成果傳播出去。拓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對外傳播途徑,向世界展現中華文化博大精深的歷史積澱,彰顯與時俱進的時代魅力,闡釋中華文明的世界意義,完善中國價值觀的世界表達,方能推動中華文化對外傳播行穩致遠。

完善內容資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展現中華文化核心思想理念的優秀文化遺產和成果,層次多元,涵涉豐富。以往我國文化傳播比較注重官方、宏大、主流的元素,文化表達方式往往比較委婉含蓄。因此,要開闢新的思路和視角,結合民族、地域、呈現形態、傳承方式等特徵,對優秀傳統文化資源進行合理和必要的轉化創新,納入對外傳播的推介範圍,建設具有中國文化特色、內容形式新穎、表達方式活潑有趣的傳播內容資源,持續提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感召力和吸引力。

加強學術交流。要找準中國文化傳播定位、路徑和策略,轉換中國價值觀在對外文化傳播中的話語體系,在學術交流中多層次、多角度展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髓。繼續做好“請進來”,舉辦國際漢學交流和中外智庫合作等學術活動,邀請外國文化學者來中國開展課程觀摩、論壇研討、課題研究、學術溝通和交流活動。在中國傳統節日、民族特色節日等重要時間節點,或非遺項目展播巡演等重要活動期間,邀請他們來中國參觀體驗,使他們更加近距離地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繼續堅持“走出去”,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出版物的國際推廣與傳播,加大對漢學家海外出版機構的投資支持,加強與海外中國文化中心的聯繫,通過文化節(展、會)和各類產品、品牌推介活動,把我國的醫藥、美食、典籍、文物、民俗傳統、自然風光、藝術作品等宣傳推介出去。

鼓勵民間力量。國外許多華人社區組織建立的各類民間社團經常會邀請當地民衆一起,開展各類中國傳統節慶、藝術表演等活動,有些活動還會被當地廣播電視網絡媒體全程直播。在這種民間自發的組織和活動中,“民間文化使者”將自己對於中外文化的理解融會貫通,用當地民衆喜聞樂見的方式進行文化表達和交流,在文化的對外傳播中具有優勢。但是,由於缺乏穩定的組織運作機制,民間文化傳播的形式和內容大多較爲鬆散隨意,傳播影響力有限。因此,應建立健全民間組織機構,完善運作規劃機制,增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外傳播的民間力量。

發展文化新業態。一直以來,中國傳統文化產業和對外貿易以書籍、廣播電視、視音頻網絡平臺、海外宣傳片等爲主要載體。在國家重大區域發展戰略帶動下,應進一步將對外文化產業、文化貿易的發展與促進經濟結構調整、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相結合,與擴大國內需求、改善人民羣衆生活相結合,推動形成傳統文化產業生產與消費新場景、新模式、新業態,讓更具競爭力、更富創造力、更能體現中國文化特色的產品和服務走向國際市場。持續加強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在文化貿易方面的深度合作,暢通對外文化交流渠道,推動我國對外文化交流、文化貿易的健康發展,樹立中國文化傳播的國際形象,擴大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國際影響力。

拓展線上平臺。在我國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背景下,文化與科技融合是大勢所趨。依託網絡智能AI和雲技術拓展建立文化傳播雲平臺,通過多種雲端應用,實現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資源的內容挖掘、儲存處理、科學利用和共享互動,形成大衆傳播、人際傳播、羣體傳播與網絡傳播的多渠道融合聯動。要重視藉助近年來興起的海外主流視頻播放平臺和社交網絡媒體平臺的傳播力量,加大文化科技創新投入,提高科技創新轉化能力,加強高質量短視頻和直播平臺及資源建設,探索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微”表達,構建全方位、多維度、寬領域的文化對外傳播體系,向世界展現多彩、立體、文明、開放的中國文化形象。

尋求認同共鳴。只有在相互欣賞和尊重前提下的真情實意表達,才能引發情感共鳴。我們應更加註重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思想道德觀念、民族精神和人文情懷的深入挖掘,結合時代要求和對外傳播趨勢,運用平實樸素的平民化視角,加強情感設計,融入當地民俗風情和人文情感表達元素,尊重和考慮不同國家和地區的文化多樣性、價值多元性,努力打破語言、文化、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以及生產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壁壘,用易於被理解和接受的方式,闡釋和展現我國多元文化的特色和精髓,形成世界文明的和諧交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