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論壇】以數字技術點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美

(原標題:【光明論壇】以數字技術點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美)

【光明論壇】

作者:馬雲志、張競文(分別系蘭州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蘭州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研究生)

近日,“孔子密碼——沉浸式文物數字藝術展”在山東曲阜孔子博物館開展。展覽以“孔子密碼”爲主題,從凝聚思想智慧的《論語》《詩經》,到融於現實生活的器物、美學,依託數字化技術,探索孔子思想新的藝術表現形式,展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無窮魅力。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強盛,總是以文化興盛爲支撐。邁向新時代新徵程,需不斷加強數字文化建設,以大數據、人工智能爲代表的新技術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加速賦能,讓文物說話,讓歷史說話,讓文化說話,更好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爲努力創造屬於我們這個時代的新文化,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不斷增添動能。

習近平總書記在湖南考察時指出:“文化和科技融合,既催生了新的文化業態、延伸了文化產業鏈,又集聚了大量創新人才,是朝陽產業,大有前途。”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科學指引下,《中共中央關於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藝的意見》鼓勵推出優秀網絡原創作品;《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提出推動網絡文學、網絡音樂、網絡劇、微電影等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實施文化產業數字化戰略,加快發展新型文化企業、文化業態、文化消費模式。我們看到,《哪吒之魔童降世》《長安三萬裡》等取材於傳統歷史文化故事、詩詞典故的影視作品屢次“出圈”引領傳統文化熱潮,成爲文化藝術作品新近“破圈”密碼;京劇藝術一代宗師梅蘭芳,在AIGC+XR技術加持下“復活”,現場向觀衆和全球“梅粉”致意……藉助現代數字技術將傳統文化元素進行充分展現,可以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容更爲可視化、形象化,以廣大人民羣衆喜聞樂見的方式,打造出獨屬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意蘊魅力。

文物和文化遺產承載着中華民族的基因和血脈,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華優秀文明資源。隨着數字化時代的到來,對博物館等公共文化服務設施進行統籌開發利用,把實物形態轉化爲數字形態,有利於普查、摸清我國文化遺產、革命文物等資源的家底,對歷史文化遺產採取預先性和搶救性的保護修復,把跨越時空、超越國度、富有永恆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文化精神弘揚起來,讓收藏在博物館裡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裡的文字都活起來,讓中華文明同世界各國人民創造的豐富多彩的文明一道,爲人類提供正確的精神指引和強大的精神動力。

有效依託數字圖書館、數字博物館、文化網站等數字基礎設施,提供數字在線課程、數字圖書閱讀、數字文物展覽等公益性文化服務,彙集全國各民族地域性優秀文化資源,形成全國綜合文化數字資源庫以及文化大數據體系,可以對文化資源進行數字化整合、共享,滿足廣大人民羣衆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例如,敦煌研究院經過近30年的數字化保護探索與研究,形成一整套針對不可移動文物的數字化關鍵技術和工作流程,實現了對洞窟的數字化保護。截至目前,甘肅省科技重大專項“敦煌石窟數字資產管理平臺構建與應用示範”已經完成290個洞窟數字化採集、179個洞窟壁畫圖像處理、45身彩塑和7處大遺址的三維重建,形成了超過300TB可以永久保存、永續利用的數字資源,在增強公共數字文化供給的同時,展示了中華文明的燦爛輝煌、博大精深,爲增強民族自信、文化認同夯實基礎。

當前,要順應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發展趨勢,加快發展新型文化業態,改造提升傳統文化業態,推動數字文化消費場景多元化發展,提高質量效益和核心競爭力。今年端午假期,數字技術的運用推動着不少地方“新中式”旅遊的持續升溫。在山東青州,遊客們不僅可以“打卡”漆扇,在古城內觀看非遺表演,參加漆器、麪塑等公益傳習活動,瞭解傳統技藝,體會匠人的匠心與堅守,還能借助虛擬場景、裸眼3D、觸摸屏等數字化技術,通過互動體驗、遊戲等形式,在博物館內感受科技賦能文化的力量。未來,更好以數字化賦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播,必須更加深入挖掘歷史文化遺產、文物的多重價值,積極打造網上文化交流共享平臺,發揮數字技術優勢來搭建傳播平臺、加強內容生產,推出更多承載中華文化、民族精神的文化產品,擴大優秀傳統文化感染力、吸引力,以數字技術點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美,爲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提供技術增量和文化增量。

《光明日報》(2024年07月01日1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