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野裡“安家”助“綠領”新農人告別鄉愁

工人日報-中工網記者 李潤釗 工人日報-中工網通訊員 李亮 許志馨

福建省泉州永春縣,進城務工曾是許多鄉民的選擇。10多年前在城裡當過貨車司機的泉州市勞動模範、永春縣裕嘉水果農場張一民坦言:“那些年,‘回不去的家’就是我的鄉愁。”

2017年,張一民回到永春,和別人合夥在村裡流轉了330多畝土地,辦起了合作社,搞起了農業旅遊、鄉村電商。那時,他和其他返鄉創業的“新農人”一樣,面臨着“工人無處尋”“創業無資金”“身份焦慮無處化解”三大難題。“對於我們這些‘綠領’來說,這成了新鄉愁。”

設立農民工創業扶助基金、組建農業專業合作社聯合工會、探索“共享新農人”合作用工機制、提供“工惠購”優惠服務……近年來,永春縣總工會幫“新農人”解了愁。張一民感嘆:“加入了工會,連買有機肥都有了‘會員折扣’!”

永春縣總工會常務副主席陳麗紅介紹,伴隨着鄉村振興的腳步,農業生產企業化轉型的步伐正在加速。永春作爲沿海地區山區縣農村電商起步早、發展快,農產品種類豐富,吸引了不少“新農人”回鄉創業,具有企業性質、存在勞動用工行爲的新農業項目如雨後春筍一般加速落地。“現在農業也步入了產業融合發展的快車道,‘新農人’也當上了工人,工會有必要幫‘綠領’們安家。”陳麗紅說。

幫助“綠領”告別新鄉愁的不僅僅是永春。近年來,泉州市總工會加大農業產業鏈的工會組建力度,積極培育大棚工會”“蘆柑工會”“茶工會”。全市現有228家市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已全部建立工會組織。市總工會依託創業園功能區產業帶,以點帶面推動各類農業專業合作社、農民工創業基地、鄉村旅遊業、休閒農業點和家庭農場建立工會組織1000多個,發展農業企業工會會員2萬餘人,基本實現了農業企業工會組織橫到邊、縱到底的全覆蓋,有效推動工會組織向鄉村延伸。

自2015年以來,泉州市總工會牽頭聯合相關部門組織實施農民工創業扶持工作,培育農民工創業示範基地,市、縣工會對優秀項目給予10萬~20萬元不等的資金支持。去年共有53個項目被納入市級示範基地培育範圍,覆蓋生態觀光農業果蔬專業合作社、本地非遺技藝傳承、傳統手工業等多個領域。創業基地的建設也推動了工會組織的發展,現在僅這53個基地便已吸納工會會員1845人,創造產值2.03億元。

隨着這些農民工創業基地的壯大,在泉州鄉村的田間地頭和手工作坊裡也漸漸能看到工會職工之家的招牌。近日,記者來到永春縣仙嶺村,全國勞模、村黨支部書記蘇天恭在職工之家告訴記者:“今年不僅村裡的枇杷喜獲豐收,能創造產值500萬元,合作社裡50多名工人也有了保障。醫療互助、緊急救助這些工會服務,我們‘綠領’也可以享受到。”

“‘新農人’懂土地、更懂科技;懂農業,也懂市場,他們將成爲鄉村振興戰略中舉足輕重的力量。”泉州市總工會黨組書記、常務副主席王茂泉表示,“新農人”在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等方面都與傳統農民有所不同,這決定了他們更需要職業認同、身份認同。在他看來,工會組織要通過創業培訓就業指導、組建聯盟等形式,爲“新農人”提供全方位的“安家”服務。

近年來,泉州市總工會加大力量從農村、農業一線培育選樹勞動模範、工匠人才。目前,全市共選樹農業一線各級勞模、工匠和技能人才700多人。此外,市總工會進一步加大對新型職業農民的技能培訓力度,依託職工服務中心(站)、產業工人技能培訓基地、農民工培訓基地以及由農業勞模與工匠人才組成的“創業邦”,爲返鄉創業的農民工提供創新創業項目技術扶持和農民職業化專業技能培訓。目前,已有4246名農民工通過市總工會與泉州電大聯合開展的“農民工求學圓夢”行動獲得學歷提升。

張一民合作社裡的職工之家,至今掛着去年合作社聯合工會成立大會的橫幅,他笑說:“這是我們告別‘鄉愁’的方法。”而在王茂泉看來,這是泉州工會“助力鄉村振興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