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去美國 」復活 臺灣爲什麼留不住軟體人才?

文/黃亦筠 攝影/黃亦筠

幾年前,科技老們還在嘆息:「年輕人畢業後都被竹科大廠高薪綁住,不出國唸書了。」現在,隨着竹科榮景不再,早年的「來來來,來臺大;去去去,去美國」現象,又死灰復燃。面對雲端、物聯網、AI大勢,愈來愈多臺灣優秀軟體人才直奔矽谷。之前以一篇「美國軟體工程師求職心得」爆紅的的臺大電信畢業生趙建志也是其中之一,那裡創新研發的環境、廣大的舞臺、優渥的薪資,是人才嚮往的聖地,臺灣該如何抵抗這波虹吸效應?

春天的早晨,在美國加州燦爛的陽光下,就讀卡內基美隆大學軟體工程研究所的趙建志開着他的本田小車,到史丹佛大學附近一家知名手衝咖啡店,接受《天下》記者採訪。

不久前,他在臺大的指導教授電機系教授葉丙成臉書轉貼了他的網誌「美國軟體工程師求職心得」,描述趙建志投出超過一百封求職信,應徵上包括VMware、Square在內5個美國知名企業工作的過程。這篇對許多臺灣理工科學生宛如美夢成真的矽谷求職秘笈,引起軟體工程師界的熱烈討論。

今年28歲的趙建志,擁有臺大電信所碩士學位,但他去年8月又赴美念第二個碩士。今年5月畢業後,他準備直接到已應徵上的軟體公司Square上班。這家位在舊金山鬧區的著名行動支付公司已於兩年前上市,市值高達70.3億美元。

趙建志身上彷彿裝了火箭發射器,他將原本三學期的課程壓縮在兩學期修完,最後一個學期是實習,他拿着OPT(Optional Practical Training,專業實習),直接就在Square工作。

他在網誌裡寫着:「來美國的目的就是爲工作,學校對我來說最好最棒最大的優點,就是給我合法留在美國的身分。」

「我把自己當新創公司在經營,」眼前的趙建志穿着一件灰撲撲的棉外套,一雙布鞋,質樸的外表下燃燒着鬥志。

趙建志代表一個方興未艾的新趨勢。愈來愈多臺灣頂尖學府的軟體人才,選擇畢業後直接到美國「洗學歷」,希望藉此擠進一流美國企業,告別臺灣科技業的「低薪」跟「慣老闆」。

告別臺灣的低薪與慣老闆

根據教育部公佈《2009到2016年臺灣學生在美留學生人數》統計,臺灣學生2016年留學人數終止連續8年的下滑趨勢,以攻讀領域來看,其中「數學/資訊工程」人數,去年激增創下5年新高。

趙建志粗估,和他同樣2011年畢業自臺大電機系的250名大學畢業生,到美國留學的人數約60人,佔近四分之一。多數去念資工、軟體相關。

他臺大電機系畢業之後,研究所加入葉丙成的實驗室,做當紅的行動裝置app相關研究。之後進入華碩服研發替代役,很幸運地被華碩派到美國Google總部三個月執行Android系統相關計劃。他從此眼界大開,徹底體驗全球聞名的創業創新風潮,暗自下決心,一定要到矽谷挑戰自己的能力。等研發替代役結束,趙建志如願以償來到卡內基美隆大學讀軟體工程所,校區剛好就在開啓他矽谷夢的山景市(Mountain View),也就是Google總部所在地。

「我沒有想要讀博士,來矽谷唸書,就是想留在矽谷,」趙建志非常清楚自己的目標。

愈來愈多臺大學弟,打算追隨趙建志腳步。一名目前在外商網路公司服研發替代役的臺大資工所學生,也正一邊工作,一邊晚上趕補習班準備留學考試,準備明年秋季赴美國再讀一個資工碩士。

爲何在臺灣已拿到碩士、還要再美國再讀一個碩士?

「到美國再念一個碩士,目的就是去洗學歷、刷學歷,重點是就近在矽谷找實習工作,」這名同學很坦白,「所以我的首選也是灣區舊金山灣區、矽谷一帶)。」

「矽谷有年齡歧視,很多公司不喜歡用30歲以上的工程師,我有時間上的壓力,」還不滿26歲的他,已預先報名兩次留學考試,確保明年可以順利赴美。

「我們有發現到美國留學的人數變多,很多人去念碩士,去讀博士的人反而變少,」葉丙成觀察,「美國軟體業很熱門,很多人去念碩士,是去念資訊工程(computer science),是爲了留在當地工作,我們有注意到這樣的趨勢。」

面對AI、雲端、物聯網等世紀科技大潮,從美國到全世界搶軟體人才。這幾年理工科優秀人才出國唸書、留在當地就業,像趙建志這樣的案例愈來愈多。更有在臺灣一畢業,就被美國大廠錄用。

臺大資工系教授徐宏民就很有感。他1995年臺大資工所畢業,那個年代同學多直接留在臺灣工作,他也是在訊連工作後纔拿着獎學金出國再深造。

「那時臺清交學生,畢業後多能找到好工作,當時科技業有分紅配股,薪水其實不比去美國差,大部份畢業後都留在臺灣工作,」徐宏民回顧。

時間回到2000年前後,矽谷網路泡沫潮,臺灣科技業正起飛,理工科優秀人才多直接進入臺灣大成長的科技大廠。但2008年臺灣科技業取消員工分紅配股,這就像一道大分水嶺,臺灣科技業薪資沒調漲,和歐美落差愈來愈大。

過去3年,光徐宏民實驗室訓練出的本土博士生,已有4人分別被美國奇異全球研究中心、IBM Spark技術中心及微軟矽谷的富士全錄中心挖角

「臺才外用」一方面顯示臺灣人才具競爭力,另一方面人才持續流失。背後主要結構性因素是低薪和缺乏發展舞臺。

像臺清交的資工、電機所畢業生到國內軟體大廠如羣暉聯發科年薪大約150萬臺幣。但根據Glassdoor公佈的薪資調查,趙建志應徵上的Square,平均年薪高達12.7萬美元(約381萬臺幣)。

長期關注臺灣與亞洲的《Forbes》特約撰稿簡寧斯(Ralph Jennings)在4月才撰文評析,臺灣科技企業的入門級薪資,比不上「亞洲四小龍」的其他國家,「低薪促使臺灣高科技產業難以追上他人腳步。」

當然也有優秀軟體人才選擇留在臺灣,認爲去矽谷的機會成本沒有想像中的大。

「不希望當兵用掉一年後,還要花兩年再到美國念碩士,這樣算起來是三年,」羣暉科技研發工程師林宏昱坦言。他交大資工所畢業後,從研發替代役就進入羣暉,年資兩年半。

「臺灣人才素質夠好,cost夠低,變成人才的供應地,」他坦言人才流動已經國際化,企業能不能提供成就感和創新的環境,是年輕人才在乎的。

科技部部長、臺大電機系教授陳良基接受《天下》採訪時感嘆:「臺灣沒有吸引他們的產業環境,他們選擇到國外闖,我們該做的不是阻止,而是回過頭把國內環境弄好,畢竟誰會願意離鄉背井?」…(完整報導,請見《天下雜誌》第621期)

【延伸閱讀】

■ 50多年來賣最好的玩具 發明人一毛錢也拿不到■ 地雷大學近10所 亞太技術學院首當其衝?■ 爲什麼咖啡店喜歡你點冰咖啡?■ 爲什麼歐洲人不把雞蛋放冰箱? ■ 股市萬點爲何只有1秒鐘?

※更多精彩報導,詳見《天下雜誌》網站。※本文由天下雜誌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