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投資非洲 不要以臺灣看非洲 要以非洲看世界爲視角
答:隨着非洲政治穩定以及臺灣經濟發展腳步,臺灣企業進入非洲大約在上一世紀60年代末,以農技團、駐外人員任期結束後留在非洲發展的爲代表。70、80、90年代分別有三波臺灣企業陸續進入,直到2000年大陸經濟崛起,臺商才相對減少。從洋傘、五金門鎖、木器傢俱、紡織成衣、電器、食品、麪包生產、卡式錄音帶、塑膠加工等不一而足的民生產業都有MIT的印記。
當年留下來的農技團、駐外人員的第二代,因在當地受教育,多有良好的經貿商業人脈關係,如11歲隨父親前往非洲的賴索托臺商會長陳俊裕(爲永裕製衣廠董事長,獲有海外臺商磐石獎),就與賴索托國王是同學。如南非孫道亨先生,因具法律長才、受到南非政黨延攬、進入議會,爲前任約翰尼斯堡公共安全局長。
目前非洲臺灣商會聯合總會下的24個分會有800名會員,也就是有800多家來自臺灣的企業,若是將未加入臺商會的企業加總,估計在非洲的臺商有3萬人之多。在非洲的臺灣企業都是經由市場經濟,將臺灣企業發展的經驗與技術帶到當地,重視培訓、人力養成,創造就業與所得提升,企業經營上本着互利雙贏,與當地社會建立關連,獲得認同。
問:何種產業適合非洲?
答:以臺灣經濟發展經驗來看非洲,很多傳統產業都具成長空間。例如非洲有豐富的農林資源,如咖啡、可可、堅果、樹薯等食品加工外銷等。或是造紙、玻璃、食品、包裝、塑膠加工、機械等,因爲非洲市場人口紅利、經濟成長等需求帶動旺盛;加以市場單純,當地市場需求強勁,極具潛力,利潤空間很大。歐美的傳統大廠,如可口可樂、雀巢、啤酒大廠等在非洲都有據點。
而傳產民生產業臺灣又有相當成熟的技術,可以先選定合適的試點暖身進場,在掌握當地市場特性後,調整、對接。早年成衣配件、輪胎等進入非洲市場,就從奈及利亞的商業網絡中發現所謂的「非洲絲路」-一個由多元國家、地區、民族所建立廣大、綿密、古老的非洲商業集散通路,「瑪吉斯Maxxis」輪胎行銷策略與經銷佈局,就順應「非洲絲路」,相輔相成。
非洲臺灣商會這兩年積極規劃集資成立一個非洲投資控股公司,由資深的非洲臺商組成諮詢顧問,鼓勵、並協助有企圖心的臺灣年輕人來創業。其創業投資計劃經過評估具前瞻性、可行性,即提供其創業資金與諮詢。以期在沒有政府力量後援的情況下,可集合資源,接續臺灣企業在非洲發展。
不要以「臺灣爲中心」看非洲,要以「非洲看世界」爲視角,就會發覺更多可能。在非洲這些年來,當地人樂天的特質,讓我保有猶若25歲的生命活力;而臺灣經濟發展的經驗,以及習於超前思考佈局的經營習性,若能本着開放的胸懷,在非洲必能開展出多面向的市場經營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