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四大公子」 陳履安:我是在泥巴地長大

陳履安1956年入伍受訓時,與父親陳誠合影。談起父親,陳履安說,「他大半生戰場上,過着軍旅生活。」(圖/陳履安提供中評社)

政治中心臺北報導

監察院長、辭修高中董事長陳履安接受中評社專訪時,首度談到外界對他名列「四大公子」的看法。陳履安說,「所謂公子,好像是生活比較優越,其實就我個人來說,我的童年根本是在泥巴地上長大的,抗戰八年,物資條件是非常缺乏的。」但他也說,「外面每講我一次(公子),我自己都要反省一下。」

陳履安,1937年生,浙江青田人,與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前外交部長、前監察院長錢復,以及新竹清華大學教授君山並稱臺灣政壇「四大公子」。

陳履安說,「所謂的四大公子,在中壢事件後、高雄美麗島)事件也發生了,那次選舉也停止了,這是康寧祥當時喊出來的口號。我跟康寧祥也認識很多年了,後來我在監察院,他做監察委員。」

到了臺灣,陳履安念中學,他說,「大家都穿球鞋,但沒有襪子穿,現在想起來,是不太能想像的。後來,臺灣經濟稍好些,大家幾乎都有腳踏車上學騎腳踏車,我自己會修車、自己會補輪胎,也因此會補球鞋,球鞋磨壞了,大姆指露出來了,就自己把它補起來。」

談到母親和幼年生活,陳履安說,「我們的家庭也只是過着普通的生活,我父親(陳誠)到臺灣來之前,幾乎都是在戰場上過日子,過軍旅生活。我母親帶着我們奔波逃難,所以,『公子』兩個字,對我來說沒有太大印象。我們曉得,『公子』是在上海的那些人,那個時代,在上海是有『四大公子』,如果說過這種生活,在富裕的家庭,開跑車纔是『公子』;甚至現在中國大陸富裕了,也有些人也擁有私人飛機了。」

陳履安說,「對一般人來說,對一個『公子』的感覺,並不是很好;我覺得我們四個人都不是這一類的;連戰的家世可能好一些,其他的,像沈君山根本是一個讀書人,圍棋下得很好。你知道嗎?他現在還在新竹清華大學,我去看過他幾次,他也沒有把『公子』這事擱在心上。但外面每講我一次(公子),我自己都要反省一下。」

陳履安父親陳誠(辭修)曾任副總統,1965年過世,臺灣的年輕一輩,幾乎遺忘了這位建設臺灣功勳卓着、全力發展經濟的名人。陳履安表示,最近有中國大陸博士後研究生,以當年陳誠如何建設臺灣爲主題,進行研究。不久之後,那段塵封已久、被人遺忘的歲月,將再被喚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