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少子化》以色列產房爆滿不夠用!猶太家庭給臺灣人的啓示(蘇育平)
▲ 在以色列,一般世俗化的猶太家庭至少生育3名子女以上。(圖/路透)
2018年,人口900萬的以色列全年新生兒數量18萬4,370人,首度超越人口2,300萬的臺灣新生兒人數18萬1千人。臺灣2019年新生兒17萬7,767名、2020年16萬5,249名,已經到達生不如死的人口負成長境況。
以色列則繼續保持高水準,2019年新生兒18萬2016名,2020年則略降爲17萬6千名,應系新冠疫情造成許多人失業之負面因素衝擊造成,以色列是世界上感染新冠肺炎比例最高的國家之一。
另外,必須注意的是,以色列從1948年建國迄今,不斷地從世界各國招攬猶太裔的外國人移民回以色列,飛機落地即能立即取得以色列身分證與完整公民權,因此猶太移民也是構成以色列人口快速增長的重要組成因素。
▲ 猶太移民是以色列人口快速增長的重要因素。(圖/路透)
官方+半官方+民間組織 協助猶太裔返鄉
從1970年代到2006年,總計有114萬2,000名前蘇聯猶太人移民回以色列,這些都是蘇聯高知識分子,包括科學家、高科技工程師、醫生、護理人員等,今天以色列基礎科學厚實,高科技風氣極盛,與這批蘇聯回來的高知識族羣脫不了關係。
以色列設有「移民與吸收部」,與我僑委會扮演角色相仿,服務海外僑民外,還吸收海外猶太人移民回以色列。此外以色列民間也有半官方的猶太機構(Jewish Agency)負責全世界輔導猶太人移民回以色列,或者維繫與各地猶太社羣的關係,提供希伯來文課程教材、師資等等。
另外,還有一些民間NGO組織,會專門協助某國,如:衣索比亞、印度、葉門、摩洛哥等國之猶太人移民回以色列,以色列號稱「世界猶太人的祖國」,會作這些事情並不奇怪。
▲ 以色列設有專責部門,處理猶太移民返鄉業務。(圖/路透)
2017年有29,509名猶太人移民回以色列,2018年有30,403名、2019年約34,000人,2020年因疫情影響跌至極低。這些移民仍然以來自前蘇聯範圍內的國家,如俄羅斯、烏克蘭、白俄羅斯等爲主,也有來自美國、法國等國猶太人,有超過每年一千之數,其他國家則爲幾百之數。
另外,也有許多國外年輕的猶太青年,會主動跑回以色列申請入以色列國防軍服兵役,這些青年多半是猶太復國主義狂熱的信徒。到以色列當兵之後,許多人也會留下來成爲以色列國民。當然這種年紀輕又服過兵役,且有海外家庭資源的年輕國民,是每個國家都喜歡,且想要吸引來增強國力的族羣,不是嗎?
▲ 以色列人口成長率,遠超過其他OECD國家。(圖/路透)
維持高出生率 「已開發」國家中絕無僅有!
2018年以色列人口成長率爲2.1%,因爲每名育齡婦女生子女數平均爲3.09,遠超過OECD國家1.4到1.9名之平均水準。
在全部OECD國家的生育數資料中,以色列母親以3.09名子女,遙遙領先第二領先梯隊新生兒約2名出頭的國家,如南非、沙烏地阿拉伯、印尼、秘魯、阿根廷、印度等國。但這些國家多半是較落後,或者女性性別意識尚未覺醒之地區,像以色列如此國民所得高(4萬2千美元)、社會先進、高科技發達、國民知識水準與學歷皆高、女性知識已開,且性別平等意識高昂之國家,出生率與生育率皆維持在如此高水準的國家,可謂絕無僅有。
以色列經驗是否可參考?
相較於臺灣少子化國安危機,以色列多子多孫的景況真的十分值得臺灣效法,分析以國國民愛生小孩的原因,計有下列幾項:
(一) 以國夫婦生育意願高
佔以色列人口10%的虔誠猶太教家庭,以高生育率著稱,平均一對夫婦生育子女數爲7名子女,十幾名子女也並不奇怪,這是因爲宗教因素所致也許不足爲憑。但是,即使是一般世俗化猶太人家庭,也至少生育3名子女以上,其原因衆說紛紜。
筆者曾在許多不同場合詢問不同階層、工作背景、出身家庭相異的猶太朋友們這個問題,雖然不同的人回答多不相同,但也可歸結出下列幾項:
(1)基於猶太教義不節育
因爲上帝告訴亞伯拉罕與他的子孫應「生育衆多,遍滿全地」,因此以色列人幾乎一致認爲子女之來到,爲上帝之祝福,毫不擔憂未來無足夠金錢養育。
因此當聽到筆者講述,臺灣年輕一代因爲一名子女從小到大要花費800萬臺幣,也就是一百萬以幣才能養大成人,因此許多人會先問自己有沒有八百萬?沒有的話,連婚都不敢結,更遑論生小孩事。猶太朋友都臉現不可思議說,豈有人會這樣計算?
富裕有富裕的養法,清貧有清貧的養法,豈有人能預測20年後自己的生活?更何況猶太家庭子女人數衆多時,年紀大的兄姊協助照顧年紀幼小的弟妹,父母照護壓力反而沒有想像中來的大,而且全家族都會相互幫助,真的養不起小孩的狀況並不多見;
▲ 部分以色列人認爲,生育子女是對納粹屠殺猶太人的最佳報復。(圖/路透)
(2)報復納粹
二戰時納粹屠殺六百萬猶太人,猶太人有義務要彌補回來,有許多大屠殺倖存者,如宗教政黨之國會議員摩西對筆者表示,他單身一人移民來以色列時,家人全部死於納粹集中營,他之後有子女10名,目前第二代與第三代加起來已超過70人,此即爲對納粹希特勒滅絕猶太人之最佳報復;
(3)分攤風險
以國戰事頻繁,年輕人服義務兵役時,即可能因戰事陣亡,故父母下意識多生幾名子女,即可相當程度地分攤風險;
(4)社會文化
絕大多數以色列人從小在手足衆多的家庭中成長,因此長大後自然而然會在適當年齡讀書、服兵役、交友、結婚、生育子女、工作。
當整個社會的人都這樣做,不結婚、不生育、或生育不多的人,不只鄰里朋友關心,父母長輩也會關心着急,因此除非性向屬於非異性戀者,否則在適當時間進行人生重要大事,對以色列人來說是很正常的事情。
▲ 以色列人習慣大家庭生活,家庭成員會分攤育兒壓力。(圖/路透)
(二) 以國政府政策補助並不多
以色列國家保險局補貼每對夫妻第一個小孩育兒津貼每月1,200元新臺幣,第二至第四個小孩每人每月1,500元新臺幣,第五個小孩以後每人每月1,200新臺幣。此外,以國政府也爲每個小孩開設儲蓄帳戶,政府每月存入400元臺幣,父母可相對再存入400元新臺幣。
臺灣許多縣市之育兒津貼,比起以色列來說是相對更高得多的,因此顯然金錢補助並非最重要影響生育的因素。但是有金錢補貼的話,對於減輕年輕父母的財務壓力確實是有幫助的,在歐洲若干國家執行過程,看起來也是成功有助出生率反轉提升的。
猶太人與阿拉伯人皆習慣大家庭生活,家庭關係緊密,祖父母都願意儘自己所能協助照護孫子女輩,家庭成員也多儘量居住附近相互照應。因此以色列人養育小孩壓力,比習慣核心小家庭的臺灣父母來得低。
雖然各世代教養子女原則與心法不同,寬鬆嚴謹程度不一,但在以「尊重父母肩負主要教養責任」的前提下,祖父母輩適當的提供協助,可以提供小夫妻適當的紓解壓力與喘息空間,無須排斥。
▲ 以色列公衆場所友善兒童,對兒童吵鬧容忍度高。(圖/讀者提供)
(三) 社會氛圍與立法政策有利養育子女
以色列社會氣氛對兒童極爲友善,所有城市街區與鄉鎮社區都一定設置許多公園與兒童遊樂設施,讓兒童可自由自在地在自然環境下玩耍嬉戲;另,以色列人對兒童吵鬧哭鬧之惹受度極高,不懂事的幼童在公共場所的地上打滾吵鬧,絕不會引起旁人厭煩,反而大家會一起來幫助陷入窘境的爸媽,並以善意來看待這一切,畢竟誰沒當過頑皮小孩?所有公共場所都歡迎小孩,所有餐廳無須提前問,肯定都備有兒童座椅與兒童餐,公共廁所有換尿布平臺等。
法律規定,公私機構都應該要設哺乳室,子女年紀小的婦女可與公司協議彈性提早一小時下班,公司不得拒絕;託兒所最小可收3個月大的嬰兒,職業婦女可放心托育子女而返回職場打拼。
三歲以後的公立幼稚園開始即爲免費教育,由以國社福部支應經費,小學以後教育由教育部負責,亦爲免費教育。
以色列產房翻牀率超高 隨時客滿!
由於每年新生兒數量繼續增加,以色列政府目前煩惱的是,各大醫院產房數量遠遠不能滿足需求,目前醫院產房幾乎都是處於隨時客滿的狀態。
筆者太太曾在以色列醫院兩度生產,都發生明明是清晨街道四下無人,但到了醫院,卻看到候診室裡爆滿,都是即將臨盆之孕婦。大家排隊等樓上正式產房有空缺,才能進去產房。
產房裡,有分娩所需完整的生產設備,比如無痛分娩注射與監聽胎兒心音等設備。但因爲產房隨時都處於滿房狀態,因此筆者夫婦在等待產房時,多次聽到產婦忍不住在候產室直接生起孩子來,大呼小叫讓這些媽媽戰戰兢兢的。
還好我們順利都排到產房,裡面接生的都是經驗豐富的助產士,也有負責打無痛分娩的麻醉科醫師。以色列小孩就像母雞下蛋一樣,此起彼落地不斷生出來,產房也就不斷地翻牀,效率超高。據稱以色列一家普通的醫院,一個月至少都可以接生1000名以上的小孩,真可謂應接不暇。
此外,各級學校與中小學教師不足,還得繼續大量新設與召募,以滿足越來越多的新生代小孩教育需求。要解決臺灣少子化危機,以色列是一個很好的參考對象。
▲ 以色列的餐廳通常備有兒童座椅與兒童餐。(圖/讀者提供)
以色列立法催生 補助、減稅、津貼俱全
以下是以色列在生育相關之法律規定:
1. 產前人工生育補助
18歲以上女子可申請人工受孕以擁有自己的孩子。但以國四家醫保公司對年齡各有限制。
2. 代理孕母
以國尚未完成所有的立法,對於代理孕母與委託人之間的權利義務關係尚有爭議,但在某些生育規定上已納入保護雙方之條文,如皆可申請生育補助與產假等。
3. 產假及育嬰假
產假最少7周,倘工作已滿一年的女僱員可休到26周產假。產假前15周之薪資由社保局支付,但僱主要付全額(僱主加僱員應繳部份)社保費。員工在懷孕期間以及出生後60天之內不能被解僱。在產假期間到期的僱傭合同將自動延長。
4. 生育補助
分娩後得申請生育補助,第一胎以幣1,778以幣(15,200臺幣),第二胎以幣800元(6,800臺幣),第三胎及以上者每胎以幣533元(4,530臺幣),雙胞胎以幣8,888元(75,548臺幣),三胞胎以幣13,332元(113,322臺幣)。代孕的母親與生理母親都有資格獲得生育補助。
5. 減稅
以色列薪資所得稅之扣除額以點數計算,18歲以下,每個小孩可於母親(或監護人)繳稅時計算1點,每年點數折算之金額不同, 2011年每點每月可扣除以幣209元(58美元),亦即每年每名小孩可扣除所得稅696美元。
▲ 以色列政府爲每個孩子開設儲蓄帳戶。(圖/蘇育平提供)
6. 縮短工時及彈性工時
產假結束後四個月內,全職工作者每日得減少1小時工作時間,也禁止值大夜班。實際上各行業自有工會,工會多替職業婦女爭取彈性上下班,以便職業婦女於3點半下班,接回在託嬰中心或幼稚園之幼童。
7. 幼兒津貼
以色列國家保險局補貼每對夫妻第一個小孩育兒津貼每月1,200元新臺幣,第二至第四個小孩每人每月1,500元新臺幣,第五個小孩以後每人每月1,200新臺幣。此外以國政府也爲每個小孩開設儲蓄帳戶,政府每月存入400元臺幣,父母可相對再存入400元新臺幣。
8. 免費分娩
分娩時無論自然生產或手術,均不需自行付費,政府並依醫院接生嬰兒人數,按比例補貼醫院,供其改善設備及服務。
9. 疫苗注射
隸屬以國衛生部之婦嬰健康中心(Tipat Halaf)提供全系列免費疫苗接種(含價格昂貴之肺炎鏈球菌疫苗)、新生兒定期檢查、哺育及教養衛教諮詢。
10. 免費牙醫
政府補助8歲以前兒童享受免費牙醫服務。
11. 不孕治療
以色列爲全世界人工生殖比率最高之國家,爲協助有意願但有困難之夫婦(甚至個人),政府補助經費,第一、第二胎補助5次療程,第三胎補助6次療程(因爲年紀越大越難受孕),當事人僅需支付小部分藥品費用。
12. 各項有利母親規定
禁止在產假期間與之後,改變有生產僱員之薪水與職位,產假結束後必須有相同職位工作,禁止解僱放產假的僱員,禁止歧視懷孕僱員。
▲ 許多猶太人認爲,子女是上帝的祝福,普遍不擔憂育兒費用。(圖/讀者提供)
如何吸引海外臺僑返臺定居?
此外,倘能吸引優質又年輕的外國人移入,也是增強國力的一種方式,世界上知名的移民國家,如美國、加拿大、澳洲、紐西蘭、南非,與中南美洲國家,如巴西、智利、阿根廷等,都是由外來優質移民堆砌起的強大國力。
當然貿然引進異質性太高的新移民,會引起本國國民本能的反感,因此像東亞的日本、韓國、臺灣、紐澳等國,都嚴格管控移民的進入,除非是婚姻移民或對本國有巨大貢獻者,移民獲准的機會都極小,甚至法令中根本沒有接受新移民的規定,因此也無從依法吸收新移民。
▲ 對於移民,日本嚴格管控進入。(圖/記者洪偵源攝)
臺僑不存在文化隔閡 社會融入快
作者奉派國外工作十餘年,與海外僑胞羣體多有接觸,感觸最深,這些居住海外成家立業生子的臺灣僑胞們,幾乎都是當年臺灣最優秀的一分子,也就有所謂「來來來來臺大,去去去去美國」之說法。
四、五十年前的臺灣生活環境與工作條件沒有歐美國家好,菁英人口暫時流失到先進高所得國家,是所有發展中國家的共同現象。
但是臺灣今非昔比,不但生活環境、醫療衛生水準、高科技發展、學術水準都不輸歐美,甚至在人情冷暖、生活便利、就醫方便程度上遠勝歐美國家,加上本次全球疫情期間臺灣表現優良,成爲全世界最適居之國家大概難有人能反對,因此正是一個吸引當年移居海外,今天已進入退休年齡之海外臺灣人社羣舉家遷回臺灣的好時機。
這些海外臺僑有國外累積豐厚之工作經驗與知識、財富存款,與接受過臺灣與外國雙重文化薰陶的子孫,以及對家鄉的思念與落葉歸根的情懷。這些都是無比珍貴的財富,倘能將之儘量吸引回臺灣,人進來,錢也回來,這些人在適應融入臺灣社會方面是較任何族羣都更快的,幾乎不存在文化隔閡,頂多只是生活習慣的問題而已。
但是,爲什麼這些人難以回臺?因爲還有一些阻礙存在,需要政府以行政命令或修法方式突破障礙,包括:
(一) 豁免臺僑青年兵役負擔
有許多曾經設籍臺灣,但已久居國外之男性青年,因兵役問題無法返臺;也有一些臺僑青年,在海外第二母國已經服過兵役,結果發現回臺定居的話,還得再服一次臺灣的兵役!
既然兵役制度發展迄今,已成爲四個月的軍事訓練役,對於這些從小居住海外的臺僑青年,是否可以開放讓其自由選擇是否服此軍事訓練役即可,或可完全豁免該義務。畢竟他們工作的產值,可能遠勝過這四個月對國家社會之貢獻,是一個很簡單取捨的問題。
▲ 蘇育平指出,讓臺僑青年選擇是否服兵役,可減少外僑返臺阻力。(圖/翻攝自Facebook/國防部發言人)
(二) 戶籍與返國定居的問題
許多臺僑青年出生於海外,持有外國的護照,可能也持有我國無戶籍國民護照,也就是上面沒有標示身份證字號的護照。此類護照無法適用大多數我享有免簽證待遇的國家入境上,甚至也無法持憑回臺灣定居,必須申請「臨人字入出國許可證」貼於其上後,才能持憑回臺入境,最多也不超過三個月停留期限,就必須出境,說它是一種「次等國民」的護照也不爲過。
這樣就形成將國內與海外國民分類、分等級的狀況,海外國民雖無國籍,但一旦擁有我國護照,也就成爲我國國民,這種不同護照帶來的不平等,是否合乎憲法所有國民一律平等之原則,有待商榷。
當然,返國定居申請是內政部移民署的權責;登記入戶口,則得向各地戶政事務所申請,由內政部戶政司管理;返國申請加入全民健保,乃由衛福部國家健康保險署負責加保事宜,新移民入國者恐經多月後方能加入,會有空檔期之危險。
因此,是否能吸收這幾百萬優質臺僑第一代到第四代一起舉家遷回臺灣定居、生活、生根,就要看我們是否認爲這個族羣值得我們來吸引。如果答案是的話,爲其設計單一窗口,快速完成申請核可,應是可以設定的目標。
▲ 蘇育平指出,「無戶籍國民護照」使臺僑宛如「次等國民」。圖爲林書豪護照。(圖/鍾小平提供)
(三) 協助融入臺灣社會
由於臺僑社羣工作與生活大半輩子都在海外,其退休金、房產與動產資產多在海外,這就需要政府協助,如代領代發海外退休金、提供便利管道與稅務優惠,以便匯回海外資產支應在臺生活等。
各級義務教育學校也需有能力接收國外回來的孩子就學問題,並在各級公務機關提供之服務,不論是網站、實體文字、表格、工作人員語言上,都需要加上英文第二外語,不但符合過去政府推廣之國際化方向,也可以服務到這些海外遊子之迴歸。
▲ 蘇育平指出,若要吸引臺僑歸國,臺灣各級義務教育需能接收歸國子女就學問題。圖爲臺北市國小雙語教學。(圖/臺北市教育局提供)
臺灣越開放 國安越保障
在目前的國際情勢下,臺灣是越國際化、越納入全球村架構中就越安全,越孤立保守就越可能招來對岸強敵的吞併威脅。因此,如何打破建國110年以來,傳統保守排外的法令架構,將自己快速國際化全球化,對臺灣反而是安全上的進一步保障。
而臺灣從來也就是一個多元文化混居的地方,沒有一個文化曾經長久的壟斷這個島嶼,而臺灣位在國際交通要道樞紐,及東亞第一島鏈中央的地位,都讓臺灣具備成爲多元文化交融中心的條件。
▲ 臺灣作爲東亞第一島鏈,具備交融多元文化的地緣環境。(圖/翻攝自臺鐵路透社)
目前臺灣已具有中國漢民族文化、日本50年殖民帶來的大和民族文化、美國駐軍臺灣時的美國牛仔漢堡文化,也有當初荷蘭與西班牙殖民時代的古蹟與史籍記載等等,加上近二十年來大舉入臺之東南亞東協國家,如菲律賓、印尼、泰國、越南、緬甸、柬埔寨、寮國等之移工家庭照護與工廠作業線員工等。
其實在中南部許多地方的街道與火車站等地,東南亞籍面孔已經幾乎取代臺灣人的面孔,但是這些移工就算愛臺灣再深,也難取得在臺灣的永久居留權或甚至國籍。
因此工作五年也只能離臺返家,其中有在臺灣學得熟練技巧的工廠技工、建築師傅、或是長照經驗豐富能力強的家庭照護人員,都只能在大限來到之後離開臺灣,然後憑着一身本事去韓國、日本繼續工作,變成我們培訓的人才不能爲己所用,反而楚材晉用去了。
因此如果臺灣人能夠以更開放一點心胸,接受來自開發程度落後國家的人民,永久居留甚至入籍臺灣,而不是隻有白人臉孔的神父修女纔有資格,那麼這些年輕且數量大的東南亞移工與留學生,也是絕佳的移民吸納人選。
▲ 蘇育平指出,東南亞國家經濟快速起飛,臺灣需趕緊吸納人才。(圖/資料照)
更何況,這些東南亞國家經濟也在快速起飛,現在人才不趕緊吸納過來,等到東南亞移工自己本國工作機會多了,或者日本韓國想開了,大規模開放東南亞勞工長期居留,屆時臺灣恐怕連一點殘羹剩餚都搶不到的。
其實我最期待看到的一天,是臺灣有一天能夠選出一位有一半越南、印尼或任何一個外國血統的新總統。到了那一天,臺灣才能真的說自己是一個開放文化、多元文化的國度,也纔可以說,自己完成了一個美麗的蛻變,昇華成另一種優秀融合的新國家與新文明。
熱門點閱》
► 臺灣老化中》薛承泰/與其拿錢跟美國軍購 倒不如鼓勵生育
► 藍弋豐/履歷都寫不好 何不有座新冰箱?
► 邱淑媞被轟》吳昆玉/邱淑媞不覺得自己錯還強辯才可怕
► 新加坡經驗:春節大量國民返臺 邊境管制「放寬」可行嗎?(黃韻如、Dale Fisher、鄭如韻、賴育宏)
●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