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人在大陸》「今時不同往日」臺灣民意看大陸出現巨大變化

兩岸徵文

「臺灣終將與大陸漸行漸遠」,直到最近都有人以此來形容兩岸關係。漸行漸遠不是指現實距離,而是指兩岸百姓的心理距離。這話放在今日兩岸關係下,有一部分是對的。

但若辯證地看,真是漸行漸遠嗎?

漸行漸遠證據不少,比如臺灣政府在國際政治上「站隊美國」,讓大陸民衆看得氣呼呼,這是其一。

若從另一個層面來看,近兩年的臺灣熱門新聞,圍繞着的都是「中國」,就連臺灣政府自己也成天繞着這兩個字打轉。兩岸政治對立,諷刺地造成了另一種「兩岸無時差」現象。

大陸政府說「整頓娛樂圈」,臺灣網民立刻跟着微博網民一起「吃瓜」;大陸喊共同富裕,騰訊、阿里巴巴等大陸企業一有動作,隔海相望的臺灣人也跟風看戲。

別說二十年前,就算十年前,誰管大陸怎麼整頓企業?若兩岸註定漸行漸遠,最終彼此都是陌生人,那誰稀罕「陌生人」在幹什麼?

臺灣過去看對岸,多以「看看陸客又吐痰」等爲報導角度,獵奇有餘、專業不足。而今看對岸,雖仍是以「未來充滿變數」爲基調,然而在政治、經濟、社會民情層面都有更深入、更廣泛、更專業的探討。

對於「中國」二字雖充斥小情緒,但更有「跟自己往後命運相關」之體認。

臺灣看大陸政治的變與不變

臺灣人論起大陸政治或大陸政府,確實有一種「下意識反應」。這種下意識的情緒反射短期內無法改變。

比如講起大陸改革開放後的經濟成就,在肯定的同時也會立刻說「加大了貧富差距、富者越富」。

臺灣民間對於大陸政府的執政能力是肯定的,也明白同樣的問題亦會出現在選舉制度的地方,但論起大陸政治第一時間的「反射」往往是「對,他們大陸在這方面做得不錯,但大陸政府一定如何如何」。

比如反腐,若其他與臺灣同樣制度的國家這樣做,人們不會有更多聯想,但換到中國大陸情況就不同。

臺灣走的發展模式與大陸不同,在對大陸政治的認知上有非常深的成見,但隨着時代發展,這種「成見之牆」近年越來越容易被打破。

比如在新冠疫情的防控中,一開始大陸控制住疫情、陸續「解封」之時,有不小的聲音質疑「那是因爲大陸政府封鎖負面消息」,但接下來有年輕人發現自己在大陸的朋友曬出旅遊照、網路上各種消息也再再證實了事情並非臺灣所想像的,人們才「被迫」接受現實:好啦,大陸確實控制住了疫情。

臺灣對大陸政府仍有許多負面想像,這從過去到現在難以改變。

然而近年兩岸自媒體蓬勃發展,臺灣年輕人看微博和B站,大陸視頻主也將視頻放上Youtube,與此同時由於臺海議題熱度上升。相比過去,對於「大陸在做什麼」,臺灣的一問三不知,如今臺灣社會非常快速地接收到「對岸要整改娛樂圈」、「對岸在推共同富裕」這類資訊。

臺灣與大陸的共同民情

承上,臺灣與大陸有不同發展道路,因此臺灣對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多有不解或質疑。兩岸談起政治,看似水火不容,談無可談。

然而真是如此?

以近期大陸在探討的「共同富裕」爲例,臺灣第一時間看到這個新聞,多以「看看,在大陸,大企業得交錢保命」、「政府要你交錢、你就得交」爲角度評論。

然而,呼籲資本將一定金額撥出,承擔起社會責任,爲消除貧富差距做出貢獻,這在臺灣同樣是民之所願。直白點說,如果今天台灣政府有魄力做出「讓企業回饋社會」的決策,不論藍綠,百姓叫好。

「公平正義」是臺灣長久以來的重要議題,九零年代臺灣有針對高房價的抗爭,馬政府時期年輕人因爲「兩岸貿易下資本賺了大把鈔票,卻沒有惠及民衆」而感到憤怒。

臺灣雖爲資本主義社會,卻有非常濃厚的「財富分配應公正」思維,更期望政府在其中能發揮效力。

然而矛盾的是,臺灣也常將資本主義、自由市場掛在嘴邊,於是一方面高舉「市場自由發展」、嘲諷大陸「手伸太長」;另一方面又會痛批政府「怎麼不做事」、「爲什麼企業賺錢,人民卻越來越血汗」。

民之所願,放眼兩岸根本沒有不同:企業因爲經濟發展而獲利,經濟果實能惠及民衆。

然而當大陸政府出手,臺灣網民會驚呼「天哪阿里巴巴真慘」,卻忘記了臺灣自身並非沒有同樣的問題及願望。這是在看待大陸時下意識的情緒反射。

臺灣與大陸有共同民情,只是對於「大陸政府」仍有過多想像。

對大陸政治的未來想像

在往後很長一段時間,兩岸政府相互放話、你來我往,只會越來越多。但臺灣民意對大陸的態度會是極其複雜的。

有第一時間負面的情緒反射,但因爲臺海局勢,又不得不關注「到底大陸政府在搞什麼」。在表面上及政治正確上,「靠近美國」是普遍認知,但對於大陸的變化也會格外留意。

短期內臺灣對於大陸推的一些政策不以爲意或嘲諷,但更可能的是,當前臺灣不小的一批人嘴上不說,正在暗自關注大陸政府如何應對現實問題:貧富差距、經濟發展放緩、整頓資本的結果等等。

這樣的「關注」可能是想挑大陸的錯處,也可能是在觀察這套發展模式,能否解決「西方模式」未解決之問題?(郭雪筠/臺北女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