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人在大陸》大陸年輕人也正在「臺灣化」(下)

大陸大陸影音平臺BiliBli(B站)(shutterstock)

三,「我表哥在臺積電」。

在幾年前新媒體產業崛起、各大廠爭相挖人才的黃金年代,字節跳動、網易、騰訊、百度等,確實給了許多臺灣文科生「年薪百萬臺幣」的夢想和機會。

短短几年,經濟下行,B站上從「人均大廠」到「人均大廠失業員工」。也是在這短短几年,大批臺灣用戶進入B站等社交平臺與大陸同胞同樂。

這幾年我發現輿論場有一個很可愛的現象,知乎上有人均5萬人民幣的神話,臺灣網友也有「人均製造業、半導體、臺積電」的情況——誰都有位在臺積電工作的親戚或朋友。

比如,常常看到臺灣網友告訴大陸網友,「我表哥在臺積電,幾年前就月入十幾萬了」、「南部企業基本四萬臺幣起跳」、「基層操作員沒有五萬,根本沒有人要做」。

會有一股強大的輿論,以臺積電等強勢產業的薪資,來強調「臺灣薪資又不差」。兩岸基層服務員、作業員薪資一對照,大陸網民也會驚歎臺灣薪資之高。

在這當中,擁有不錯學歷、30多歲、月入3萬多臺幣的文科小白領,自然在「比較薪資」的話語權上偏弱勢,他們不可能像技術人才,以3倍薪資被挖角到大陸;而多數大陸網友也很難理解,名校畢業的碩士生,薪資怎會比「基層人員」還低。

曾經知乎的「人均5萬」,投射出產業快速發展下年輕人對行業的吹捧與期許。至於「臺積電神話」,我個人感覺是,除了真心引以爲傲之外,亦有對過去十幾年媒體上鋪天蓋地「大陸經濟崛起,臺灣經濟停滯」的反撲。

很多臺灣朋友也想告訴大陸朋友——「臺灣並不差」。

104人力銀行數據顯示的臺灣前三高薪產業,前兩名算是現在輿論場的「強勢方」。

四,「西進大陸」不再是神話,大陸青年會不會「臺灣化」?

最近我走在北京市區二三環,發現一部分餐飲業開出的薪資,已經開到6000元人民幣。而許多大學畢業生的工資,還不到這個數。

對結婚生子失去興趣、租房養貓就好、籠罩在「畢業即失業」的陰影下、不再相信「努力就能成功」、錢賺少一點也沒差拒絕996、宇宙的盡頭是「考公」、把「出國工作」「逃離(潤)」掛在嘴上……我這代臺灣人,好早就開始經歷這些。

十年前,我的大陸同學有着「畢業兩年內要結婚」的宏偉目標,對於我一個人晃裡晃盪的生活態度有着「臺灣人果然觀念不同」的評價。

現在碰到的大陸小朋友則懷抱「兩年內先有隻貓」的微小夢想,聽到我單身養貓一個個兩眼放光、「姊姊好棒」。

跟一位在大陸長大的臺灣妹子聊天,講起不少臺灣的大學生畢業後去咖啡店工作,妹子表示「我覺得挺好的,我和同學也討論過餐飲業都缺人。只是畢業當正職,目前還是繞不過親人和所謂『社會眼光』這一關。但幾年後,大家可能也不以爲意了。」

除非超一流大學,不然不同學歷之間、小白領和體力工作者之間,差距正逐步縮小。技職教育日益被重視。

我是經濟小白,只認爲這是發展到一個階段的必然,無法有更多評論。但單就兩岸交流而言,現在在校的臺灣學弟妹,比我十年前和大陸同學們,更能情緒共鳴、且想法觀念更近。

我來大陸這些年,好歹跟上了互聯網產業的崛起,縱使沒從中獲利,能親眼目睹一個產業瞬間蓬勃、改變人們的生活模式,仍然是難忘且興奮的。

身邊的臺灣00後來大陸,已經是2020年左右。許多人仍在校園內徬徨,跟大陸同學一樣刷着「35歲就被裁員」的視頻。我問他們,爲什麼要來大陸?

沒有人提到「因爲經濟發展快」、「因爲高薪」,而是「就是來試試看」、「就來看一看」。

《俗女養成記》經典臺詞:「人家現在都賺人民幣喔」,反映出過去臺灣媒體「西進大陸」的熱潮。

「大陸經濟發展快速,臺灣人才快來大陸」這類傳統論述,在未來將不再有市場——當大陸媒體還在這麼宣傳時,在北京、上海、廈門的諸多臺灣人已經被家鄉親友瘋狂吐槽,「你們在大陸的薪資普通啊!」

到大陸,已經成爲類似「因爲不錯的工作機會還是較多,南部人去臺北發展看看」的概念。

「人傻錢多」這種字眼,正在漸漸消失。

幾年前那種浮躁的「因爲來大陸就能賺錢」的氛圍,淡化了。

這是經濟放緩的必然,但在我看來,更平常、更正確的兩岸交往態度,在年輕一代之間被建立起來。(全文完)(郭雪筠/臺北女孩看大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