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人在大陸》背叛者還是其他?被大陸青年鄙夷的「臺灣中國人」

美國成都總領事夫人臺灣美食作家莊祖宜。(擷取自莊祖宜臉書)

本篇依據個人主觀經驗,不代表絕對正確,僅提供參考。唯一可以跟大陸朋友們肯定的是,時代,確實變了。

現代在大陸的臺灣年輕人,或許沒有什麼厚重的祖國情懷,但比過去來往兩岸的「上一代人」,更融入──這點,臺北女孩可以跟各位肯定。

「兩岸橋樑越來越難做了。臺灣人覺得你是藍營、你親中,大陸一些人會質疑你『獨臺』。」生活北京十多年,一名自認希望兩岸相互瞭解、自認「文化中國人、立場偏藍」的臺灣朋友私下表示。

現在的「兩岸橋樑」已不同於之前,年輕人拍影片放上youtube或B站、今日頭條平臺,講述自己在大陸的生活故事,與大陸網友互動。

而在過去,在兩岸媒體上佔盡風光的,往往以國民黨等藍營爲主的「買辦」,或是臺商、臺乾等羣體爲主。其中,有一部分過去立場偏藍(至少「不綠」)的「兩岸橋樑」,反而比較難融入現在的大陸互聯網,或是更難理解這個時代。

「臺灣中國人」的複雜中國情

先舉幾個未必恰當、但有些相似的例子,一是過去在大陸也非常活躍的臺灣作者龍應臺,從推崇到諸多爭議,不必贅述,但其身上有幾個特質外省後代、對大陸的土地有一定情懷、過去文章也多以「中國人」自陳(至少是「文化上的中國人」)。

曾經一度,龍應臺的作品是許多大陸年輕人書架上的熱門。

後來,豆瓣對她有一個評價是「讀龍應臺的長大了,她還停留在那裡」。她或許自認是「中國人」,但年輕一代認爲她與大陸社會的距離,越來越遙遠。

前成都領事館夫人莊祖宜,同樣是類似的「文化中國人」,過去在大陸社交平臺上小有名氣,直到發表了不恰當言論「納粹說」。先撇除其個人爭議,她與龍應臺、與臺灣的一些上一代「文化中國人」,有些類似。

在幾個月前她受香港媒體採訪時,提到了自己的家庭立場:家庭偏藍、外省後代、對中國大陸的土地有情懷。在採訪中她表示自己並不認同大陸的政治,「但我對這片土地和文化是有感情的。」

如莊祖宜、龍應臺、以及部分老藍營人士,來往兩岸,他們的成長背景與現在大陸青年不同。他們目睹過去中國大陸由貧困、經濟爆發式增長到現在,與此同時在他們的求學生涯中,美國一直是首選。若要尋求突破、找尋所謂「國際機遇」,歐美更是唯一。

比如,有稍微年長的臺灣人問過我,爲什麼要到北京讀書?他明白所謂「中國崛起」,但仍然搖頭,「我讀書的那一代,好的老師都在美國」。

我碰過一些臺商臺幹,他們在大陸住了二十多年,安身立命,各方面與一般大陸朋友沒有什麼不同。但同樣,遇過的一部分臺灣中堅力量,受過良好教育,長期往返兩岸、樂於兩岸交流,但對於大陸的發展自認看懂、又很難真的懂。

西方模式也好、美國經驗也罷,在他們成長曆程堅定認爲「這就是先進的」,導致他們對於中國大陸,一方面認爲該努力學習別人之好,另一方面又不斷質疑「這一套真的可以嗎」。

他們與大陸人民融入在一起,甚至有濃厚的鄉土情懷。但論及大陸政治層面仍以偏臺灣(或西方)視角看待。在2010年左右,這一套是沒有問題的。

但當下已經不能這樣。

於是,他們在臺灣並非綠營、甚至會被質疑親中,但與當下的大陸年輕一代聊天時,很可能被質疑──你們的想法過時了。

每一代人都會被各自成長曆程所限制,兩岸交流亦是如此。「龍應臺們」逐漸走下兩岸舞臺,兩岸交往中,又會有另一番全新景況出現。

更接地氣、更年輕的「兩岸橋樑」

大陸年輕世代非常聰明,他們對臺灣沒有太多幻想,能接受「融入大陸的臺灣朋友」。但並不代表,臺灣人只要尬吹,就可以獲得很大認可。

跟十年前相比,現在的「兩岸橋樑」沒有什麼如同過去龍應臺那樣的重量級現象,偏藍營的「兩岸買辦」(以及上一代「統派人士」)也在媒體上越來越式微。

隨着自媒體時代,更多年輕、接地氣、有一定粉絲量的小衆「兩岸橋樑」,在大陸社交平臺上,與大陸同齡人交流。

與「莊祖宜們」那一代不同。他們從在臺灣就知道「對岸機會多、正在起來」。有聽說過臺灣學弟妹到北京唸書,是因爲「想去國際知名的外商,中國大陸的學歷是很好的跳板」──這與臺灣四十多、五十歲的中生代成長曆程,完全不同。

當然,新一代兩岸橋樑,非常務實,沒有什麼厚重的「對這片土地的家國情懷」,或是對尋根之嚮往。對於大陸政治的瞭解,見仁見智。

但比上一代明顯的是,他們會比較辯證地去看待西方與中國大陸。

他們在學校時可能也讀西方政治理論,但他們成長的時候撞上金融海嘯、見到資本和政客的貪婪與不公,這是他們與上一代之不同。

他們更會觀察比如疫情下政府的處理、哪些電視劇或文章被「河蟹」,以這些現實的生活經驗或事件,來看待大陸政治之利弊

直言之,新一代的兩岸橋樑,在網上所引起的聲量或許不出衆(畢竟這年代太多網紅),也未必有多厚重的祖國情懷,但因爲時代,他們對於大陸社會之融入、民意之理解,或許比上一代的「臺灣中國人」還深刻。

畢竟,上一代的「兩岸橋樑」在過去還有些經濟紅利,那時的大陸與臺灣也有落差。他們許多人到大陸,更不必從「基層」混起,甚至不必交多少大陸朋友。

「新生代兩岸橋樑」大多是來讀書,或是租房小白領,兼職用用B站發視頻。他們深刻知道「接地氣」的重要性。

不瞭解,在這片市場根本混不下去。(郭雪筠/臺北女孩)

徵文啓事】

中時新聞網「兩岸徵文」欄目,延續《旺報》兩岸徵文活動,徵文主題:臺灣人看大陸、大陸人看臺灣、兩岸看世界、兩岸一家人、兩岸新時代,歡迎全球華人投稿

期盼作者透過親身經歷的故事,刻畫兩岸社會肌理,描繪世界見聞,打破刻板印象,促進兩岸民衆相互瞭解、建立全球視野,向讀者展現時代的脈動與發展趨勢。

投稿信箱:[email protected]

臉書粉專https://www.facebook.com/520ROC,歡迎線上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