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人看大陸》我的大陸朋友,放棄了和平統一

兩岸徵文欄目,以臺灣人看大陸、大陸人看臺灣爲主題,歡迎投稿

我一直避免在自己的自媒體上提到「武統」這兩個字,當然,近年收到越來越多類似留言,我也知道現在的情況完全不同於我剛到北京的情況──昔日人們對臺灣還有點念想。

但是身爲一個臺灣人,我一直不太想面對這兩個字。

當我身邊有位去過臺灣、對臺灣挺有感情朋友,日前也跟我表示,現在覺得和平統一不太可能,我都「快要」支持武統了。或許是開玩笑,或許不是,但身爲一個長期做兩岸新聞的媒體人,已經無法再否認一件事情

若說過去「武統」還是媒體噱頭,那現在武統,或是說「和平統一希望越來越渺茫」,這個話題已經到了需要拿上臺面來分析的時刻了。

爲什麼到了需要分析「武統民意」的時刻?

中國大陸輿情,去除高喊武統的那些人之外,自然也有不少過去去過臺灣上學、有臺灣朋友的大陸年輕一代發出兩岸和平之呼籲。

但正是這樣才讓人心驚。2014年之前民間談兩岸,多是兩岸交流或赴臺旅遊;如今談兩岸,不論對臺灣立場是什麼,都第一時間想到「打/不打」、「武統/非武統」。

關注臺灣的人都比過去更深切明白,臺海不和平的可能性,大爲提高。有對臺算是溫和派的大陸學者私下說「以前覺得兩岸可以坐下來談,現在還是希望兩岸坐下來談,只是已不敢低估臺海發生事端的可能性。」

中國大陸短視頻平臺社交平臺等年輕人爲主的平臺中,對臺灣有許多不滿的聲音,在年輕人羣體中武統聲浪上升是衆所皆知。

是的,網絡放大極端聲音;是的,許多喊着武統的人未必瞭解兩岸關係的發展。過去很長一段時間,不少中間派以「一些人的極端言論」帶過這現象。

但若仔細觀察輿情可以發現,今時今日,已不僅如此。

兩岸媒體,都已經到了需要理性分析「武統聲浪」的時刻。

爲什麼今日大陸年輕人一提到臺灣,就是喊打?這背後發生了什麼?

大陸輿情:從「甜蜜時刻」中醒來

許多大陸九五後的小年輕現在提起國民黨,大多毫無記憶或認知,但在過去國民黨在兩岸僵冷的時刻確實扮演重要的中間橋樑。許多大陸八零後有較深刻印象的,就是2005年國民黨連戰去北京大學,央視全程直播;三年後馬英九上臺,連戰再訪北京,與大陸政府更有爲了兩岸後代子孫、要共同推動兩岸和平之願。

甚至那時部分民進黨人,都扮演兩岸交流的重要角色。在扁政府任內,兩岸政府看似水火不容,但扁政府派「密使」去北京與大陸溝通,連大陸媒體都多有報道,「密使」最後根本不是秘密。

那時的臺灣,對中國大陸不算太熟悉,認知到那是崛起中的強國,也仍記得過去臺海危機的緊張。就算連戰等人被民進黨人「抹紅」過多次,民間仍認爲兩岸需要談。

時期的大陸社會,歷經兩岸三通、直航包機的開放,在經濟起飛中認識臺灣,而後有汶川地震國際馳援、北京奧運的國際矚目。儘管那時西方不乏因西藏對中國的抨擊,但整體對中國經濟崛起的態度偏向「有利於世界(的經濟)」。

一片中西方大同的面貌。這就是2000年到2008年。

之後馬政府執政時期發生的事情不用多說:赴臺灣讀書的「初代陸生」曾經非常活躍,在兩岸社交媒體上寫下自己的臺灣故事。他們甚至能對臺灣政治發表看法(且不會受到太多罵聲),在大陸社交媒體上也能鼓勵其他大陸年輕人赴臺。

然而後期的陸生羣體越來越沉默,生活融入臺灣社會,但談話也相對小心。

2020年陸生赴臺一事畫上休止符,而兩岸社會從大開大放到敵視,也就用了不到十年。

在這之中除了臺灣民意的抗中崛起,更重要的是大陸的客觀條件,與國際大環境的變化。國際政治使大陸民衆確定「國際現實由實力決定,美國會盡全力打倒中國」的認知。

大陸年輕一代不光是主張對臺灣和香港強硬,更認爲面對西方攻擊不必再容忍。

而發現臺灣在這情況下主動或被動,成爲西方遏制中國的一部分,對臺灣情緒更甚。

破碎的「同胞關聯」想像

火上澆油的是,馬政府八年的兩岸交流,臺灣社會對大陸的敵視也「廣爲人知」。

於是在中美博弈對臺海本就不樂觀的情況下,兩岸缺少了中間橋樑──過去曾肩負這責任的國民黨忙於自己的選舉,在是否成爲「臺灣國民黨」中掙扎。

值得一提的是,儘管香港和臺灣某方面很像,但大陸對香港的「同胞關聯」比臺灣深一些。汶川地震時香港的捐款數額是大陸以外的最高;那些人人都知的香港資深影星公開場合表態「我是中國人」或是各種做公益;香港政界商界與大陸的連結。

「香港很多年輕人搞港獨,但香港的一部分中堅力量與大陸仍有同胞情誼」,這是大陸社會的認知。民意在罵港獨之時,仍會記得成龍古天樂劉德華大牌港星與大陸的密切連結。

而臺灣則不然。「好的、良善的、人情的」那一部分面貌,已難以輸回給大陸。陸生、赴臺自由行的年輕人曾是重要的一部分。

國民黨在大陸社會已可以說是「無人在意」,明星、政商界雖然也有對大陸友善者,但比起香港仍然稀薄,且大多隻停留在「臺灣人也就是來賺錢」的認知。能使大陸年輕一代產生一點「情懷」的,恐怕就剩周杰倫等極少數。

當前兩岸橋樑,僅限於在大陸生活的臺灣人,但當前情勢又讓這部分人或是不敢發聲、或是這些聲音被淹沒在廣大敵意中。

可以說,現在沒有大陸普遍認爲臺灣對自己全然惡意,沒有一點溫情想像。當然,臺灣人對大陸也如此認爲。

臺海當前,一是國際現實使「和平」走在鋼索上;二是隻訴求選贏、沒考慮未來的臺灣政治註定持續拒絕與大陸溝通;三是兩岸再無緊密的同胞關聯想像。

諷刺的是,有如此高比例的臺灣人在大陸生活。臺灣人默默融入此地,大陸社會對在這裡生活的臺灣人亦習慣性地接受。

當提起「臺灣」,年輕一代普遍地,也已無太多感情或情懷。

最後,以我個人而言,在現實中從未碰過因爲我是臺灣人對我不友善的,同事朋友們都能跟我討論大陸的政治社會和任何話題。一位去過臺灣自由行的大陸朋友跟我坦承,現在一看到臺灣的新聞或消息,第一時間想到的,是「臺灣又發生什麼奇怪的事情」,或是「臺灣政府又作了什麼妖」。

這與前幾年是完全不同的。

自然,兩岸未來走向,小老百姓在其中扮演的角色非常微小,但從過去十多年兩岸的變化來看,民意確實扮演其中一股推動力量。而我個人最遺憾的,就是現在要將臺灣善良的一面推至大陸,比過去要困難得多。

郭雪筠/臺北女孩看大陸)

徵文啓事

中時新聞網「兩岸徵文」欄目,延續《旺報》兩岸徵文活動,徵文主題:臺灣人看大陸、大陸人看臺灣、兩岸看世界、兩岸一家人、兩岸新時代,歡迎全球華人投稿。

期盼作者透過親身經歷的故事,刻畫兩岸社會肌理,描繪世界見聞,打破刻板印象,促進兩岸民衆相互瞭解、建立全球視野,向讀者展現時代的脈動與發展趨勢。

投稿信箱:[email protected]

臉書粉專https://www.facebook.com/520ROC,歡迎線上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