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人看大陸》三反五反,吃力不討好的兩岸政策

兩岸鍵盤俠口誅筆伐、唾沫相辱。(示意圖/shutterstock)

2020年,兩岸貿易總額同比增加14.3個百分點,總體價值來到2608.1億美元,隨着兩岸的經貿越發緊密,開始有更多惠及兩岸人民政策被施行,這些政策訂立的本心,都是希望可以幫助兩岸的經濟技術交流能得到更好的發展,甚至能做到普惠各國的目的,但這些有利於民的政策,卻往往容易遭到民衆的曲解和誹謗,有可能政策施行到最終的效果,還會背離其希望促進大家交流與維繫情感的初衷,最後反而得不償失,於是乎兩岸政府在訂立這類相關政策時,都需要格外謹慎小心、周全考慮才行,就怕引來兩地人民的不悅,還被外界媒體刻意炒作成罔顧民意社會性批判。

地區間有着各自的生產優勢,但往往容易受到地區保護主義下高存貯費和高關稅壁壘的影響,導致彼此的優勢難以得到具體展現,世界貿易組織、亞太經濟合作會議等機構的創立,就是爲增加更多的溝通渠道,以減少這樣的問題出現,雖然會帶給部分本土產業一定衝擊,但換來的是更大的貿易平臺與產業專業分工下產能提升的好處。自由貿易區的設立,也有異曲同工意味在,它能更促進一地的經濟發展,達到地方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的效果,北美自貿區、美洲自貿區、中歐自貿區和東盟自貿區的成立,就是很好的例子。

甚至現在還在商榷階段的中日韓自貿區,也是三國政府一直努力的方向,一旦談成,中日韓三國的外貿和國際關係,都將達到更高的境界。而日韓與臺灣產業的高度相似性,尤其南韓半導體電子產品製造業,將對臺灣這些相關公司如:臺積電、聯電、鴻海和華邦電等,產生一定的負面影響,即便臺灣的公司擁有技術上的優勢,但在自貿協議內的地區,卻有着低關稅和低存貯費用等政策的保護,對比之下,臺灣企業未必能搶得先機

然而當臺灣政府準備佈局自貿區相關政策時,民間開始有一些反彈聲響,有部分臺人認爲這是一種圖利對岸的政策,一旦將臺灣打造成自貿島,將有大量陸制產品涌進臺灣市場,還可能打着臺灣製造的名義銷往世界各地,不但對臺灣部分原本不具競爭力的產業造成市場擠兌外,還有可能把臺灣製造的招牌給帶壞,接着大量的輿論壓力迫使這樣的政策胎死腹中,而對岸的人民也覺得臺人根本就是隻綠蛙,逢中必反的結果,只是讓其減少與世界接軌的機會,臺灣的市場就這麼大,相比於跟美國等世界數一數二的發達經濟體相比,臺灣能夠帶給大陸的經濟利益又能有多大,如果大陸產品的引進,就會讓本土臺商受不了而堅決反對政策的施行,那麼臺灣的產業和世界比起來又是多麼溫室花朵?是故兩地對於這自貿區的政策問題。又開啓新一輪的脣槍舌戰。

大陸政府爲表其對臺灣人民的友善,國務院陸續訂立不少惠臺政策,如:惠臺26項、惠臺31項等,尤其是最近針對臺灣一級產業從事者的農林惠臺22條等,這些看似讓利的政策到了部分臺人的眼中卻徒留罵名,變成是促統、拉攏、減少臺灣經濟獨立性和試圖抄襲臺灣農林業技術的政治操作,於是這樣的政策初衷,似乎也背離原本大陸政府的善意。

漸漸地,對岸的人民也開始對政府這般操作感到不滿,有人認爲:臺人怎麼就這麼以管窺豹、這麼坐井觀天,內地不知道有多少省份人想有這般待遇卻得不着,把好處留給臺人,臺人卻不知珍惜,還要肆意詆譭一番,真的是一堆青蛙。也有人認爲:臺灣就是一個鬼島,就是一羣自視甚高的人住一起的地方,覺得自己比美國還有影響力,內地就要積極討好才能能得寵,覺得自己有半導體產業就能在天下橫着走,掛着一個自由民主的旗號,就要世界圍繞着它打轉,認爲大陸政府根本不該如此討好,就該用實力證明一切。最終不但沒能增進兩岸人的關係,反而又增加兩岸鍵盤俠口誅筆伐、唾沫相辱的機會。

感覺現在只要扯上中國二字的政策,姑且不論好壞,兩岸人民間的相處氛圍就會變得很是波雲詭譎,兩岸人民師出同源,擁有共同的歷史、共同的文化和共同的語言,即使是一時的兄弟鬩牆,也難以徹底割斷這些百結交錯的親情,如果對彼此的想法和做法難以苟同,不妨佔時先別急着評斷,待時間來證實一切,錯誤的行爲肯定會在適當的時間被抹去,而對的做法最終會被去蕪存菁的過程所留下,讓公理第三者做驗證,也不失爲一種不錯的做法,望兩岸人民在未來能有更大的合作空間、更多的交流機會。(小王子奧特曼/大陸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