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靠出口成爲亞洲四小龍? 恐怕誤會大了
▲▼臺灣過去被冠上「亞洲四小龍」美譽,近年經濟表現卻常常敬陪末座。(示意圖/東森新聞)
主計總處27日公佈今(2015)年經濟成長率(GDP年增率)下修至1.06%,勉強「保1」。不過,臺大經濟系兼任教授林向愷認爲,主計總處今年以來預測GDP屢屢破功,已延誤到相關單位採取對策時機,加上政府始終看不清檯灣困境的根本所在,直言「新政府若維持臺灣接單、海外生產模式,那麼現在GDP已是最好,未來只會更差。」
「很多人都誤會了!臺灣過去雖然也是出口導向,但GDP貢獻多半來自國內。」林向愷說,臺灣在過去被稱作亞洲四小龍的輝煌年代,雖然拚出口,但同時僱用許多農村勞力,因此,只要出口成長就會帶動民間薪資所得增加,內需消費自然暢旺,此外,由於商品皆在臺灣生產,所以產業界也必須在臺投資設廠;如今,由於政府「臺灣接單、海外生產」的錯誤政策,導致人民薪水不漲、國內投資不振,GDP只靠單純出口支撐,「這纔是臺灣面臨最根本的問題」。
林向愷也提到,臺灣老想着倚賴出口、拓銷國外市場,卻往往忽略「進口替代」的重要性。舉例來說,臺積電所需要的資本設備,若能由臺灣本土研發製造,對經濟成長將更有幫助,此外,佔GDP約15%的能源進口,一旦由國內再生能源取代,效果也很可觀;更重要的是,臺灣每年進口近300億元牛肉,自己卻擺着31萬公頃的廢耕、休耕農地不用,即使只拿幾萬公頃養牛、替代一半進口,對GDP的貢獻也有幫助,「臺灣走到現在這個階段,只靠出口成效有限,是時候回頭思考進口替代的問題了。」
值得一提的是,即便全球景氣趨緩,但臺灣的貿易勁敵韓國經濟成長率仍維持2.5%,兩者何以差異至此?林向愷指出,韓國掌握各領域的關鍵技術多過臺灣,因此即使臺灣想仿效韓國鼓勵中古車汰舊換新,但韓國汽車零組件不假外求,臺灣卻多半倚賴進口,才導致政策相同、效果迥異,「同樣現象在紅色供應鏈上隨處可見,對陸廠來說,臺商比韓國業者更容易被取代。」
至於景氣究竟何時落底?林向愷說,不管明年由誰執政,若未能一一解決上述根本性問題,那麼目前的GDP成長率(1.06%)已是最好狀況,往後只會越來越差,「簡單說,只能看國際經濟的臉色吃飯,人家好的時候,我們就好一點,人家差,我們更差。」
針對今年經濟成長率能否「保一」一事,林向愷分析,臺灣出口成長對經濟成長貢獻度高達7成,但至今仍持續呈現2位數衰退,加上臺積電等大廠降低資本支出,政府也減少投資,唯一較正面的因素只有油價下跌、能源支出可望減少,此外幾乎全盤皆墨,「你看,人民薪資也沒漲,想大幅提振國內消費大概很難,所以臺灣面臨的並不是保一,而是『保正』。」
資訊恐慌症發作?下載「ETtoday新聞雲APP」快速補給→iOS:https://goo.gl/rmIDdxAndroid:https://goo.gl/XPe8U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