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不是烏克蘭 珍惜兩岸現狀

(圖/擷取自烏克蘭軍方推特)

北京冬奧甫結束,很不幸地,俄烏軍事衝突緊接着爆發,對已經遭受兩年疫情衝擊的全球經濟造成進一步震盪。顯然,去年底聯合國通過的奧運期間休戰決議文,雖在某種意義上或許曾爲俄烏透過對話化解分歧爭取了一定的時間,包含德、法等歐陸國家元首也積極穿梭進行斡旋,但終究無法避免這場仍在進行中的戰爭。

俄烏戰爭的爆發,瞬時讓國際社會更加關注臺灣的安全,「臺灣」甚至一度成爲全球網路熱搜名詞,擔心是否會出現「今日烏克蘭、明日臺灣」的情況。對此,政府近日不斷從臺美實質關係、海島防衛作戰、重要關鍵產業及自由民主價值等綜合面向對國人強調臺灣不是烏克蘭,並呼籲國人要慎防「認知作戰」,顯見政府穩定國人心防與臺灣經社穩定的用心,同時強化對臺海周邊安全動態的掌握。

臺灣確實不是烏克蘭,除了種族人口、土地面積與產業結構外,彼此擁有不同的歷史經歷與文化傳承;但不可否認的是,雙方也都各自面對着相當複雜且嚴峻的國際權力競逐與區域地緣戰略情勢的挑戰。正如近年來國際社會對於臺灣安全的高度關注,或如之前許多國家不斷經由個別或透過集體聲明方式表達對臺海和平與穩定的關切。

多方認爲,臺灣所面對的最大安全挑戰,或更精確具體地說,足以引爆臺海戰爭衝突的導火索,主要就是臺北與北京當局對於兩岸關係的處理,與中美兩強在印太地區的權力競逐,及上述兩個主要變項之間的交互作用。而此過程中,各行動方內部的政治因素與利益集團也往往扮演重要的關鍵作用。

正因人類存活於現實世界,「應然」與「實然」概念的出現象徵兩者間的差距,許多事物往往超越當下單方主觀的理想或期待,而是必須嚴肅面對、深遠思考並審慎處理的現實課題。

因此,即使兩岸當局這次從不同角度與立場出發,難得達成「臺灣不是烏克蘭」的「共識」,此刻除了持續關注戰事發展與做好應對各種衝擊的準備外,或許更需冷靜、全面分析俄烏關係究竟是如何一步步演變至此,以及這其中對於今後兩岸關係發展與臺海和平穩定,究竟能得到何種正面啓示或積極意義。

儘管目前兩岸政府間的聯繫溝通管道中斷,解放軍機艦在臺海周邊的海空活動亦日趨密集,臺灣也持續強化自我防衛能力加以應對,加上蔡政府的兩岸政策大體仍採取「維持現狀」的主基調,以及中共今年二十大前也希望營造安全、穩定的外部環境下,當前臺海情勢大致仍可維持相對穩定的局面。但由於兩岸官方缺乏對話與及時有效的溝通管道,如何避免出現戰略或情勢的誤判,乃至因意外事件產生的衝突風險,卻仍不可輕忽。

當我們此刻關注遠方俄烏戰事發展的同時,也必須嚴肅看待2月5日大陸飛行器飛越目前由臺軍駐守的東引島事件。本起事件,臺灣軍方的監控、指管能力與整體應變作爲,受到臺灣朝野與社會的議論與檢討,甚至包括爲何沒有對其進行警告驅離乃至擊落等質疑。

但同樣重要的問題是,該機系從對岸民用機場起飛,屬上海飛航情報區與東部戰區的管制範圍,而任何飛機起飛前按規定都應提報飛行計劃並全程受地面塔臺管制。該起事件的前一晚,也就是2月4日,中共領導人剛主持北京冬奧開幕式,兩者相距不到24小時。試問:如果該機當下被臺方東引守軍擊落,這責任應該算誰的?北京冬奧還會繼續辦嗎?而此刻的兩岸關係又會演變成什麼情況?

臺灣不是烏克蘭,兩岸人民或也應爲此刻能共享和平而感到慶幸。但如何實現臺海的持久穩定與和平,顯然還需要這一代人持續努力,展現智慧,共獻心力。(作者爲兩岸政策協會秘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