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評/臺灣非烏克蘭 習近平不是普丁

旺報社評

俄烏戰爭爆發,臺灣安全問題頓時引起國際關注,「今日烏克蘭、明日臺灣」成爲國內外討論的熱門議題。對此,政府不斷強調臺灣不是烏克蘭,呼籲大家加強防範認知作戰,避免境外勢力操作假訊息影響民心士氣。

時與勢北京在握

蔡政府與官方網路側翼總是以臺灣的「戰略地位」、「產業鏈優勢」與「民主價值」對美國及其盟友極重要爲理由,證明臺灣不是烏克蘭,卻不提烏克蘭是聯合國成員國,俄烏戰事爆發,聯合國安理會立刻舉行會議,討論要求俄羅斯停火併無條件撤出烏克蘭領土的提案,表決結果11票同意,3票棄權,因俄羅斯行使常任理事國否決權而被否決。但臺灣不是聯合國成員,國際社會普遍接受「一箇中國原則」,臺灣地位連烏克蘭都不如,萬一大陸決心武統,依據國際法,其他國家連介入的正當性都不足。

避免與核子大國正面衝突,是二次大戰後美國軍事行動的底線,在這次俄烏戰爭中再度獲得印證。戰事爆發前,美國就聲明「不會派兵進入烏克蘭」。俄國承認烏東兩共和國並派兵「維和」,美國只做出不痛不癢的制裁,基輔遭受攻擊,拜登表示與夫人「爲勇敢驕傲的烏克蘭人民祈禱」,後來雖加大對俄經濟制裁,但對陷入戰火中的烏克蘭人民而言無濟於事。美國對於經濟虛弱的俄羅斯所能施加的壓力不過如此,面對同樣有核子武器,經濟實力爲美國2/3的中國大陸,工具箱裡還有多少有用的工具?

看見烏克蘭炮火紛飛、難民出逃,烏克蘭總統哭訴國際現實,臺灣不免心有慼慼焉。輿論出現許多諸如:美國信誓旦旦護臺、美國對臺有《臺灣關係法》、「六項保證」、臺美是堅不可摧的價值共同體等論述;也充斥着恢復徵兵制、強化全民國防、國防經費優先社福、教育之上的主張。執政當局不可謂不親美,國防支出更屢創新高,爲何國際上一有風吹草動,人心依舊惶惶?因爲親美與備戰根本不是臺海安全的保障。臺灣多次民調顯示許多臺灣人老神在在,不擔心兩岸發生戰爭,其原因不完全是相信美國會出兵保臺,而是認爲兩岸都希望,也相信彼此能夠以和平方式解決紛爭,這纔是「今日烏克蘭,不會是明日臺灣」的根本原因。

和平發展主旋律

臺灣與烏克蘭最大的不同是,臺灣面對的是正在崛起、自信滿滿的大陸,不是百廢待舉,因北約步步進逼而痛苦掙扎的俄羅斯。俄羅斯斷然出兵,是對冷戰結束後,北約不斷東擴,嚴重壓縮其戰略空間後忍無可忍的反撲。缺乏安全感,經濟上又受到西方制裁,發展受到擠壓,剩下軍事上還有些優勢,就憑拳頭說話。普丁說北京不必用武力就可以統一臺灣,實在是發自肺腑的感慨。北京近年來雖然也感受到美國遏制中國崛起的壓力,但對於統一還是充滿自信,深信「時與勢都站在北京這一邊」,可以使用的工具多、完成統一的時間寬裕,都是俄羅斯欣羨不已的。

再者,習近平也不是普丁。先不論個人領導風格。兩國政治環境不同,對領導人產生的壓力也不同。俄羅斯領導人由公民選舉產生,普丁雖聲望高,修憲修改總統任期後,若能贏得連任便可再做兩屆6年任期,一路當總統至2036年,但總是有選舉壓力。國內又有虎視眈眈的政敵,這或許是他火中取栗,大膽用兵的理由,希望保持個人政治聲望於不墜。

習近平也有換屆的壓力,但聲望高、政局穩定,經濟也還有相當的發展空間,中共已完成脫貧的重大成就,接下來持續往「共同富裕」及達成2035年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目標邁進,獲得人民支持的程度還是很高。對於武力統一臺灣的壓力相較北約東擴輕許多,習近平胸有成竹,纔會持續強調兩岸融合發展、心靈契合,和平發展仍是習治理下的兩岸關係主旋律。

理解臺灣與烏克蘭面對的安全壓力差異,更要記取烏克蘭的教訓,防止極端民粹主義的發展,放棄臺獨幻想,不受國際反華極端勢力的引誘,全面發展經濟與社會建設,以富裕作爲人民安全的後盾,纔是執政者應該做的安全承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