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向鄧小平建議恢復高考 其建議只被拿掉4個字

溫元凱:1946年出生於江蘇無錫。1977年8月,這位年僅31歲的中國科技大學助教,受邀參加了中共中央召開的科學教育工作座談會。會上,他與其他與會者當面向鄧小平建議:恢復高考。

1977年8月初的一天,溫元凱正在上海家中過暑假。一個來自北京的電話,把他嚇了一跳。

溫元凱:“中央辦公廳給你一個電話,邀請你參加一個重要的會議,希望你明天趕到北京,參加這個座談會。”

鄧小平主持召開科學和教育工作座談會

這個重要會議就是剛剛“復出”的鄧小平親自主持召開的科學和教育工作座談會。拿到參會名單,溫元凱又吃了一驚,33位參會代表絕大多數是科技教育界老先生,溫元凱是唯一一位40歲以下的代表。

溫元凱:“都是老教授,白髮蒼蒼,其中有名的有北京大學校長周培源教授、清華大學何東昌教授、南開大學的校長楊石先教授、吉林大學的校長唐敖慶教授、復旦大學蘇步青教授,這些都是很知名的科學家,中國科學院的副院長童第周教授,中國科學院當時的副院長周光召教授。”

1977年8月4日早晨,鄧小平在人民大會堂,主持召開了科學和教育工作座談會

8月4日上午,座談會在人民大會堂召開。溫元凱回憶,鄧小平開場就說,他向中央請命分管科技教育,召開這次座談會就是想了解大家科教發展的想法,有什麼要求,有什麼看法,儘管發言。可是座談會一開始就冷場了,最後不得不以“點名”發言的方式打破沉默。首先發言的是年紀最大、時任南開大學校長的楊石先教授。

溫元凱:“沒想到楊石先教授一開口就開始自我檢討,他說今後一定要進一步下農村、下工廠,接受工人、貧下中農的再教育,好好改造。我注意到鄧小平皺了好幾次眉頭,他也不好意思打斷老先生的發言,因爲當時的情況就是這個樣子的。”

第二位發言的是著名數學家、復旦大學副校長蘇步青。他說,文化大革命期間,他的助手——18位副教授和講師都被下放到農村、工廠,自己成了“光桿司令”。鄧小平當即表態,把蘇步青的助手全都調回來。

溫元凱:“當時我們聽了就特別激動。鄧小平雷厲風行,說幹就幹,當時慢慢氣氛就開始有點活躍,能夠感覺到鄧小平撥亂反正的決心非常大。”

“我的建議,鄧小平只拿掉了四個字”

座談會開到第三天,清華大學副校長何東昌談到大學新生文化素質太差、許多學生只有小學水平,痛心疾首。這一發言,可謂“一石激起千層浪”。一直沉默的武漢大學副教授査全性突然開炮,將問題的矛頭直指當時的高校招生制度,當時高校招生的十六字方針——“自願報名,基層推薦,領導批准,學校複審”立即成了討論的熱點。

溫元凱:“我就舉手插話,我說小平同志,當前教育界最重要的問題是恢復高考。恢復高考,我提16個字叫:‘自願報考,領導批准,嚴格考試,擇優錄取’。沒想到鄧小平聽完我的發言立刻就對我講,‘溫元凱,至少採納你四分之三’。大家當然都楞了,什麼叫四分之三?他說第二句話‘領導批准’可以拿掉。”

被鄧小平刪減後的高校招生方針變成了:自願報考,嚴格考試,擇優錄取。座談會召開時,當年的高校招生方案已經下發全國,仍然延續此前的政策。

溫元凱:“鄧小平很厲害,馬上就說能不能收回,我們推遲幾個月,今年恢復高考,否則我們又耽誤一代人。我當時記得鄧小平講完這句話,表完這個態,我們人民大會堂所有參加這個會議的代表,連人民大會堂端水的年輕女孩子們都情不自禁地站起來鼓掌了整整五分鐘,我們這些人清楚地知道了中國一個新時代到來了。”

七七、七八屆現在成爲社會中堅力量

1977年冬天,570萬考生走進高考考場,當年,全國大專院校錄取新生27.3萬人。1978年夏天,全國610萬考生報考,錄取40.2萬人。作爲當年中國科大的教師,溫元凱親眼目睹了這批大學生的求知若渴。

溫元凱:“爲什麼講七七屆,七八屆了不起呢?就這一批人是經歷過社會最底層,就到工廠農村,所以他們上了大學以後就特別努力刻苦。”

記者:“珍惜自己。”

溫元凱:“珍惜,這些人他一旦成才,他會更加努力,而且更加發奮,所以成爲現在社會的中堅力量。”

“科學的春天”

隨着恢復高考一起到來的,還有“科學的春天”。1978年3月,中共中央召開了全國科學大會。在這次大會上,溫元凱與他人合作獲得了“優秀科研成果獎”。

溫元凱:“科學大會很重要,它進一步提升了科技在中國社會中間的作用,提高了科學技術是先進生產力的作用。”

科學大會後,溫元凱等和鄧小平的合影

溫元凱說,在1977年那次科教座談會上,他還向鄧小平提出了開放出國留學制度的建議,而他本人也成爲這一政策最早一批受益者。1980年,溫元凱前往法國巴黎大學進行量子生物學研究。九十年代初,他又到美國加州理工學院做訪問學者,而這段經歷則開啓了他另一段不同的人生:

溫元凱:“當時我在美國開始關注股市,在四天賺了800美金。我開始研究了股市、股票交易,發現美國的華爾街可是美國強大的核心競爭力之一,我對這一點當時是有強烈的印象,所以我認爲中國必須進軍華爾街,有一席之地,而且得到發展,我們才能真正的和世界接軌。”

改革開放給與了我見證歷史機會

1994年,這位曾經獲得過國家級優秀科研成果獎的化學教授,毅然轉身,開始研究世界金融並下海經商。儘管此後的經歷在公衆的眼裡不是那麼容易評價,溫元凱卻始終感謝改革開放給與了他見證歷史的機會和不斷嘗試的勇氣。

溫元凱:“鄧小平就對我講,溫元凱,你可是我們這次代表中間最年輕的,今年才31歲。你到了我這個年齡一定要做出更大的貢獻,否則要打棍子。這句話對我的勉勵,(使)我這個40年來一直關心國家大事,一直關心國家的發展,始終願意爲國家建言,就是希望中國的改革能夠得到進一步發展。”

溫元凱獲得國家級優秀科研成果獎

回望四十年,中國高等學校的招生規模已經從1977年的27.3萬增長到770萬,錄取率也由當年的不到5%增長到超過82%。與此同時,越來越多的中國學生走出國門接受高等教育,2017中國出國留學人數首次突破60萬,持續保持世界最大留學生生源國地位。

黨的十八大以來,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穩步推進,到2020年將基本普及高等教育。

見證者

“我見證了鄧小平復出以後,中國推動改革的第一次按鈕,就是國務院科教座談會,就是從恢復高考開始,而且從我現在來看,鄧小平的這個改革宣言是他後來一系列改革的一個起始。”

——溫元凱

1978年,以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爲標誌,中國開啓了改革開放歷史征程。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從農村到城市,從試點到推廣,從經濟體制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40年衆志成城,40年砥礪奮進,40年春風化雨,中國人民用雙手書寫了國家和民族發展的壯麗史詩。”

在這場深刻改變中國、深刻影響世界的偉大變革中,有多少波瀾壯闊的征程,有多少值得銘記的時刻?在紀念改革開放40週年之際,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中國之聲踏着40年曆史軌跡,尋訪到很多重大歷史事件的親歷者,記錄他們的回憶、思考和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