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選擇基層就業:用青春和汗水 鑄就美麗人生

新華網北京5月21日電 一個國家的進步,鐫刻着青年的足跡;一個民族的未來,寄望於青春力量。青年學子生逢其時,也重任在肩,他們正在用自己的青春和汗水,爲鑄就輝煌而美麗人生成就偉大而光輝的中國夢努力着。

基層工作需要“耐得住寂寞,守得住初心”,需要不畏艱難,勇擔使命。今天,我們選取了幾位基層就業的青年學子,他們有的放棄深造機會,回到了家鄉;有的放棄保研,選擇奔赴基層。

這羣年輕人,在大城市和小地方之間做出了選擇……

她,放棄海外深造 選擇建設家鄉 無悔選擇

2017年,電子科技大學首次在內蒙古招收五名文科生張伊燾便是其中之一。到校後,她成爲所在學院本科第二黨支部副書記、學院團委副書記、所在班級班長,她默默付出,制定學院學生骨幹培訓計劃、成立學院志願者聯盟……學生工作貫穿了她本科四年始終。

爲搞科研,她學理論、挖內容,用心對待課題,本科期間共發表學術論文五篇,參與省部級課題三項。實習期間,她和同學們完成三項十萬餘字的研究報告。她先後榮獲四川省大學生綜合素質A級證書、電子科技大學“優秀畢業生”、電子科技大學“優秀團幹”、公共管理學院“優秀共產黨員”等表彰20餘項;獲第三屆全國大學生城市管理競賽本科生組一等獎,四川省“挑戰杯”學術競賽一等獎及其他近十項學科競賽獎勵。

今年年初,張伊燾收到了加利福尼亞大學聖迭戈分校的offer,但她放棄了海外深造的機會,選擇回到了自己的故鄉內蒙古土默特左旗

談到自己的選擇,張伊燾說:“我不後悔這個選擇,因爲我接受高等教育的目的,是爲了讓我的家鄉擺脫貧困,而不是擺脫我貧困的家鄉。這不是拿一種人生去置換另一種人生,這是成電人的一個轉身。”

她,身體力行 傳遞愛心 紮根黨和國家需要的地方

與張伊燾的選擇相同,北京理工大學2019級碩士研究生木麗得爾·毛力提,正努力尋求就業機會,回到家鄉。

木麗得爾·毛力提出生在新疆額爾齊斯河邊一個普通的哈薩克族家庭裡,12歲那年她不幸失去了母親,在最艱難的歲月裡,班主任老師和駐紮在基層的十餘名不同民族的黨員阿姨們組成的愛心媽媽團,給予她長達十餘年的愛心呵護。幼小的她,當時就立志成爲一名黨員回到家鄉、服務家鄉。

爲了圓母親年輕時“到北京讀書”的夢,她努力讀書考上了中央民族大學,並以優異的成績獲得北京理工大學研究生推免資格讀研後的她隨導師積極參與課題研究,利用假期返鄉開展扶貧實踐,鼓勵家鄉的孩子們努力學習,走出山村,用科技改變家鄉。

她身體力行,接力傳遞愛心。如今,她已經是愛心媽媽團的一員,作爲“愛心姐姐”照顧一位單親男童;爲幫來京求醫的哈薩克老鄉們解決語言溝通、住宿餐飲等困難,她和朋友們組成了“茉莉暖心服務”志願者團隊,迄今幫助20餘個家庭順利求醫。今年夏季,木麗得爾·毛力提即將畢業。在未來何去何從時,導師的一句話點醒她:“將體力服務家鄉轉變爲智力服務!”“爸爸告訴我,不求我將來有多麼大的成就,只希望我能做一個勤勞樸實的黨員,紮根在黨和國家需要的地方,堅持爲人民服務,才能真正做到回饋黨這些年對自己的恩情。”木麗得爾·毛力提說。

他,攜筆從戎 放棄保研 選擇奔赴基層崗位

即將畢業的中國礦業大學2017級學生郭春福選擇了與中煤能源集團有限公司簽訂就業協議,穿上工裝,在基層一線爲祖國效力。“攜筆從戎,武能持槍上陣衛家國;退役復學文能提筆執意定河山。”這是對郭春福最好的寫照。

因爲一直懷揣着軍人夢,2016年9月,剛剛結束大一生活的郭春福參軍入伍,服役兩年,苦練本領,攜着“優秀義務兵”“營嘉獎”等榮譽退役復學。復學歸來,懷着對能源領域的極大興趣,郭春福如願進入智能採礦班學習,並被推選爲班長,每學年的專業實習,郭春福都抓住機會深入學習一線專業技能。先後到山東泰安了解礦井建設情況,到沛縣參與到煤礦的生產中,通過理論學習與培訓,他加強了對礦井、煤礦生產的認識,並在實際操作採煤機的過程中,掌握了煤礦工藝和生產流程。

經過三年努力,郭春福取得了保研資格。然而,他卻選擇放棄保研,毅然前往基層一線就業。郭春福說,參軍經歷和智能採礦班的學習,讓他更加成熟,也更堅定了爲祖國、爲人民奉獻的信念,促使他毫不猶豫地選擇留在礦井一線燃燒自己、照亮煤礦發展之路。

他,紮根基層 甘於奉獻 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

蘭州大學2018級專業碩士研究生楊鈺泉,簽約了重慶選調生的崗位,到村、鄉一級崗位鍛鍊。

在校期間,楊鈺泉系統學習理論知識,並在實踐中不斷提升自我,曾擔任蘭州大學校學生會主席甘肅省學聯主席等職務。

2017年本科畢業後,他參加了教育部組織的中國青年志願者扶貧接力計劃研究生支教團項目,來到國家級貧困縣、少數民族聚居區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廣河縣,在廣河中學(高中)開展支教扶貧工作。支教期間,他教學、行政雙肩挑,還參與地方的精準扶貧,工作成效受到當地師生的一致好評。如今,即將碩士畢業的他在面對復旦大學黨政管理崗和重慶定向選調生這兩個選擇時,他選擇的依舊是紮根基層。

楊鈺泉表示,放棄復旦大學工作機會,心中雖有遺憾,但仍滿懷鬥志,因爲只有把“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讓眼皮貼近地皮,讓青春扎進土地,才能不負韶華。“我相信,每個平凡人都在用有限的力量接續着前進,路終會越走越寬、越走越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