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遍鷹鄉 沈錦豐讓保育更庶民

深澳遊隼兄弟大寶小寶爲了飛得更好,在崖邊練俯滑飛行「衝浪」練習。(沈錦豐提供)

鳳頭蒼鷹爲保育類動物,但由於已習慣都市生活公園學校皆可見其蹤影。(鄭惠陽提供)

基隆有「老鷹故鄉」之稱,愛鳥的沈錦豐當年爲遏止走私進口猛禽,甚至盜抓尚未離巢幼鷹,展開猛禽紀錄晶片建檔,默默走遍基隆各地「鳥口調查」,並與鳥會成員相互分享生態攝影,長久累積調查數據,更成爲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資料庫的重要資料來源。

觀察黑鳶23年

基隆野鳥學會常務理事沈錦豐,擔任小黃運將33年,談起護鳥起因,沈錦豐說,創會理事長沈振中是他最小的親叔叔,又碰巧是基中三年的同班同學,從小就受他影響一起觀賞在地鳥類。受到沈振中影響愛鳥成癡的他,與「老鷹先生」沈振中守護基隆老鷹長達20年。

沈錦豐表示,讓他迷上賞鳥關鍵,有次碰巧觀察到臺灣藍鵲,深受牠的美麗外型吸引,便一頭栽進「追鳥人」的世界。但和叔叔沈振中歷時23年記錄基隆市鳥黑鳶不同,沈錦豐最愛的是遊隼,談到遊隼他就像打開話匣子生動細數多年在龍洞、深澳觀察到的種種趣事

遊隼俯衝時速可達389公里,爲世界最快鳥類,但沈錦豐卻能一鏡到底,捕捉到2只遊隼貼着懸崖俯衝競速。他說,因爲巢位有限,公隼會來回俯衝展現雄風,一天飛個20、30趟都不累,母隼則在一旁叫好,且只要有巢位,遊隼甚至不奉行一夫一妻。

沈錦豐也記錄掉落巢位幼隼的「苦兒流浪記」,5月初更拍到遊隼夫婦空中「手牽手」的難得畫面,他興奮地說,遊隼僅在交配時有約10至20秒親密接觸,即使平時育雛也絕不互相碰觸,多年來的經驗,讓他熟悉遊隼的習性,往往能提前預測牠的下一步。

將發表紀錄片

年過6旬的沈錦豐說,自己很愛解說,這些年來四處調查遊隼生態、編寫教案,在社區、學校推廣環境教育,在大家眼中,他是個博學多聞老師總算完成了小時候想當老師的夢想,目前正籌拍一部「庶民的遊隼」紀錄片,預計明年對外發表。

沈錦豐指出,很多人誤以爲拍鳥類一定要用昂貴相機及望遠鏡頭,但自己日常拍攝遊隼,只以手邊5萬元的簡單類單眼拍攝。他說,若不是以自己身邊都有的素材來拍攝,就沒有意義了,而他就是要推動連庶民也可以輕易參加的保育,才能讓生態環境的保護更加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