鎖定退市!又一地產大佬鎩羽A股

曾經身家比肩馬雲、王健林的地產大佬盧志強及其一手打造的“泛海系”最終還是沒等來好消息。

*ST泛海近日公告稱,公司預重整期間,臨時管理人北京市中倫律師事務所經調查發現,泛海控股作爲上市公司已不具備重整可能,並申請北京市一中院終結泛海控股預重整程序。據此,北京市一中院決定:終結泛海控股預重整。

預重整失敗,再加上*ST泛海三季度末的財務數據並未改善,使該公司股票面臨的退市風險大增。不過,在觸及財務類退市指標前,*ST泛海已提前鎖定了面值退市。

*ST泛海鎖定面值退市

*ST泛海自11月30日以來,已連續11個交易日收盤價低於1元面值,最新收盤價報0.59元/股,總市值跌至30.66億元。

按照交易所規定,如果公司股票連續20個交易日每日收盤價均低於1元/股,交易所將終止其股票上市交易。

據記者測算,以12月14日收盤價0.59元爲基準,在剩餘的9個交易日內,公司股價即使每日漲停也無法重返1元。這意味着,*ST泛海已提前鎖定面值退市。

資料顯示,*ST泛海早在1994年登陸A股市場,是房地產行業最早一批上市公司。2016年巔峰時期,公司營收達到246.71億元,淨利潤達到31.09億元。2020年開始,公司業績急轉直下,公司對旗下部分地產項目及相關商譽計提了減值準備,當年淨利潤虧損46.22億元。此後,公司經營業績持續走低,2021年、2022年淨利潤均虧損超110億元。

公司三季報顯示,今年前三季度,公司實現歸屬於母公司股東的淨利潤-68.87億元,屬於母公司股東的淨資產爲-120.54億元,公司經營虧損有所增加,資產負債表未能得到改善。

*ST泛海股價接連大跌正是因爲公司預重整失敗後,公司面臨着“較大的財務類強制退市風險”。

值得一提的是,公司今年以來經歷了多次驚心動魄的面值保衛戰。4月14日,*ST泛海股價首次跌破1元面值,短短9個交易日,股價一度觸及最低點0.77元。

5月4日,*ST泛海公告稱,公司部分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計劃自5月5日起(含)3個月內,通過二級市場集中競價的方式增持公司股份,擬增持金額合計不低於3000萬元。

5月11日,*ST泛海的股價重新站上1元。

此後數月中,公司管理層和大股東陸陸續續真金白銀地增持,一度打消了外界質疑。9月11日,*ST泛海一度漲至3.39元,創2020年底以來新高。

隨着一系列風險因素繼續發酵,*ST泛海股價持續下跌,並在近期持續跌破面值,從而鎖定了面值退市。

金融夢碎

泛海控股成立於1989年,於1994年在深交所掛牌上市,爲中國泛海控股集團的核心產業平臺。截至目前,公司控股股東爲中國泛海控股集團有限公司,實際控制人爲盧志強。

2014年之前,公司業務以房地產開發爲主,擁有國家一級房地產開發資質,經營區域主要集中在武漢、杭州、北京、上海和深圳,產品類型涉及住宅、寫字樓、商業和酒店。

2014年,房地產行業承壓,公司開始向金融領域轉型,通過收購併入信託、保險、證券、期貨、典當、資管等金融資產。

據Wind數據顯示,2014年,泛海建設(更名後爲“泛海控股”)32.74億元收購民生證券72.999%股權。在香港市場,泛海控股則收購了李嘉誠旗下的和記港陸71.36%股權。

此後,泛海控股又收購了民生信託、上海御中投資管理有限公司等金融標的,將觸角延伸至證券、信託和保險等領域。

在地產業務作爲現金流壓艙石,金融業務作爲新增長點的泛海模式裡,公司營收規模由2013年的59.38億元增至2016年的246.71億元。

伴隨着收入規模擴大,公司的負債總額也在快速攀升。2013年,公司的總負債爲310.87億元,2016年攀升至1429.42億元,2018年公司負債規模達到峰值爲1836.67億元。雖然2018年公司的資產規模超過2000億元,但資產負債率仍保持在80%以上。

2020年底,民生信託踩雷武漢金凰珠寶80億元假黃金案,引爆了“泛海系”債務危機。隨後,寶能、榮盛、中建五局“蘿蔔章”等,民生信託精準踩雷,“泛海系”也被拖下水。

據鵬元資信研究,泛海控股風險主要是流動性風險,存在於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地產行業收入下滑,前期債務到期;第二,金融板塊收入不確定性較高;第三,泛海控股對民生證券持股比例逐步下滑,少數股東權益佔比上升;第四,受限資產比例維持高位;第五,受政策影響,民生系對泛海系支持能力下降。

鵬元資信認爲,公司轉型期間,資產負債率維持高位,短期債務規模增加,現金短債比下降。同時,地產收入下滑、金融板塊增幅有限且具有不確定性,受前期債務償還和併購影響,公司期間費用增加、利潤下滑。監管政策收緊對地產和金融兩個行業產生聯動影響,泛海系的資金壓力持續上升。

三隻股票鎖定退市

近期,市場行情持續偏弱,隨着相關風險因素髮酵,*ST華儀、*ST柏龍、*ST泛海相繼鎖定面值退市。

開源證券認爲,“1元退市”的規則設計可以將那些基本面持續惡化的上市公司通過投資者“用腳投票”的方式使其股價持續低於1元,甚至對於部分股價極低的公司還能在20個交易日之前提前鎖定退市,從而幫助投資者提早做出投資判斷。

2023年以來“1元退市”已經成爲A股落實市場化退市機制的重要手段,開源證券預計未來“1元退市”的上市公司數量還會逐漸增加。

2023年以來,在全面註冊制和退市新規的共同作用下,A股退市格局出現了四大變化。一是科創板迎來首批退市企業,法治化退市原則進一步鞏固。二是多元化退市渠道進一步暢通。三是大型房企首次出現“退市潮”,市場化退市機制進一步完善。四是退市股炒作熱情明顯冷卻,常態化退市理念進一步貫徹。

中金公司認爲,常態化退市機制的形成,有助於持續檢驗與監督企業的經營與發展,最終在A股市場形成優勝劣汰的氛圍,推動上市公司整體質量提升,促進中國資本市場的長期穩定健康發展,實現資本市場的資源優化配置功能,更好服務實體經濟。

此外,A股市場強化退市制度有助於保證股票市場合理供給,並助力提高A股優質公司的回報率。常態化退市機制的運行,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投資者的風險意識,減少投資者“炒小”、“炒差”行爲,促使投資者關注基本面優質、行業發展前景較好的公司,助力實現培養投資者長期投資、價值投資理念。

責編:葉舒筠校對:王錦程

版權聲明

證券時報各平臺所有原創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我社保留追究相關行爲主體法律責任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