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揚明》記取《八一七公報》的歷史教訓

(圖/達志影像

美國國務卿舒茲過逝,令人惋惜,令人慨嘆;可能也是代表着美國某一個階段中國政策概念的結束。但這個階段的歷史教訓,卻是令人刻骨銘心;但「使後人哀之而不鑑之,亦使後人而復哀後人也」。

中華民國與美國關係中,所受到壓力最大的,無疑是美國與中共的三個聯合公報。而其中,對臺壓力最大且涉及承諾對臺軍售遞減的即是《八一七公報》。此《八一七公報》雖是在舒茲上任後簽訂,但實際上卻是舒茲無奈地接受他的前任海格北京談判結果。在相當程度上,海格也是因爲與中共在《八一七公報》談判過程中讓步過多,受到當時雷根總統的壓力而去職。

但在當年事件發展的過程中,可以清楚的看出,這個對臺對最不利的《八一七公報》,卻正是臺北未能顧及美國利益後果。當然,在國際政治中,小國若未能瞭解、顧及大國的利益,最終遭到背叛出賣,並不令人感到驚訝。

1979年美國與中共建交後,原先在「建交過程」中,被美國與中共所有意無意忽略的「對臺軍售」這個議題,又重新被鄧小平提出。可惜當年臺北的主其事者未能洞見形勢發展的可能性,遂導致後來數十年的苦果

當年中共在與美國建交時,曾特別由中共全國人大委員長葉劍英發布了《告臺灣同胞書》,等於是重申了北京對美國的承諾,兩岸的「和平統一」乃中共的「大政方針」;有意思的是,北京的這個「大政方針」,在北京與華府英文譯文中都是(basic policy),而當年兩德未統一前西德的「基本法」(basic law),亦用了basic這個字眼;此中意涵頗有異曲同工之妙。

結果,臺北當年的主其事者,面對這一個等於是華府和北京所共同選出、使用、具有指標性概念的字眼,完全不屑一顧,在公開回應中,僅以「統戰」斥之,意圖就此矇混過關。

隨後,在1981年,於墨西哥舉行的坎肯高峰會上,中共當時總理趙紫陽板着個馬臉,當着雷根總統的面前,把這個《告臺灣同胞書》,一字一字念給雷根聽;結果開啓了當時國務卿海格與中共就對臺軍售對話/談判的大門。最終,美國與中共簽下了有史以來對臺最不利的《八一七公報》。

雖然,在《八一七公報》簽訂後,雷根總統以其個人對臺的情感,提出了對臺的「六項保證」,其中並且包括了「美國不會強迫臺灣與北京談判」;然則在舒茲隨後的中國政策公開講話中,明白表示,美國的相關政策是要「培養(foster)一個環境讓兩岸接觸」;時任美國國安會亞太事務資深主任的奧森伯格並且還曾把丘宏達教授等人請到國安會,勸說請告知臺北準備應與北京進行對話/談判。

而今,川普下臺,拜登政府上臺後,在國務院第一份有關臺灣的政策公開說法中,民進黨當局定位僅是一個「民主選出的代表」(democratically elected representatives),這連美國本身法令《臺灣關係法》中的用語權威當局」(authority)都算不上。聞絃歌而知雅意,在民進黨政府不斷與北京的衝突中,華府出現了這樣的變化,以當前的整體國際環境言,下一步的政策還不清楚嗎?(作者爲資深媒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