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筆 | 我眼中的“好”家長
這個完了,沉浸在假前的躺平氛圍,以及大A的歡樂氛圍裡無法自拔,內心已經提前放假了。
好吧,還是打起精神來寫點啥。政策不寫了,才九月份,都快放國慶假了,分析那麼多幹啥,節後再說啦。
前段時間沒怎麼關注教育圈的新聞,昨天才發現原來中秋季在番禺發生了一起空中飛人悲劇,孩子留下的文字表示壓力太大,父母期望太高,學校作業太多……唉。
爲人父母,有不少是那種事事都操碎了心,力求把全世界所有最好的都給自己的孩子,容不得半點瑕疵的父母。但其實,這樣的父母,累了自己,且不見得對孩子有益。
想要孩子好,我覺得家長首先應該要收斂一些不切實際的期望。我高考②羣就剛剛有一個家長剛剛纔說:“接受孩子的不足和差異”是其中家長一個幫助孩子舒緩學習壓力的方法。簡直不能同意更多。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經歷,不要總是覺得以前如何如何。時代變了,尤其是生在發展日新月異的中國,每隔幾年人的觀念就可以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不要總是以前以前了。
除了調低預期,少和“以前”比之外,還有另外一點同樣重要,那就是少和“別人”比。
這個“別人”的定義比較寬泛,可以是很優秀的那些朋友家的孩子,可以是自己孩子那些優秀的同學,還可以是隻存在於各個羣和自媒體裡的那些自己甚至都不認識的人,甚至可以是一些虛構或者經過美化的不真實的人。
別人超前學,你也想超前學,但孩子自己有沒有這個能力去超前,是不是應該想清楚,而不是“人有我有”。而且你一旦選擇了那些超前的學校和班型,是很難回頭的——一來學習進度和節奏不一樣,二來學生和家長可能都放不下這個面子。
別人託關係,花幾十萬進一所名校,你覺得不能委屈了孩子,也依樣畫葫蘆。但殊不知,別人的幾十萬如同幾十塊,你的幾十萬會讓自己生活質量大大下降的,要咬緊牙關才能掏出來的,這就是差別。若是這樣,當孩子未來的發展未能如願的時候,你會覺得虧了,覺得“早知”不掏錢,甚至覺得孩子對不起自己,言語之間其實孩子都能感受到,一如開頭寫的這個悲劇。
我的建議是,真爲了孩子好,就應該在瞭解清楚升學形勢,學校情況後,結合孩子的情況作出選擇,不要盲目跟風,更好的不一定是更合適的。在看到“別人”家孩子成功的時候要記住,這是倖存者偏差,失敗的那些是不會放出來的!
我非常欣賞那些家長和孩子可以無所不談的家庭,我認爲這是家長可以努力的方向,健康快樂,積極向上的孩子,給他劃好底線,其他的可以管得寬一些,未來也差不到哪裡去的,所以我很喜歡小升初羣裡好多個家長的討論,向你們學習。
隨筆一篇,就這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