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之光照亮世界經濟航程
《求是》雜誌編輯部
“經濟全球化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客觀要求和科技進步的必然結果”;“讓世界經濟的大海退回到一個一個孤立的小湖泊、小河流,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符合歷史潮流的”;“中國的發展是世界的機遇,中國是經濟全球化的受益者,更是貢獻者”;“中國人民張開雙臂歡迎各國人民搭乘中國發展的‘快車’、‘便車’”……
2017年1月17日,雪峰皚皚的“歐洲屋脊”瑞士,見證歷史性一刻――中國最高領導人首次出席世界經濟論壇年會並發表主旨演講。在題爲《共擔時代責任,共促全球發展》的歷史性演講中,習近平總書記洞察歷史規律、把握時代潮流、着眼全球未來,提出一系列世界經濟怎麼看、怎麼辦的中國主張、中國方案,凝聚起經濟全球化的新共識,深刻回答了“世界怎麼了,我們怎麼辦”的世界之問、時代之問。這篇激盪世界的歷史性演講,充分彰顯中國應勢而爲、勇於擔當的大國引領作用,爲處在十字路口的經濟全球化進程指明瞭方向,被國際社會譽爲“冬日裡的陽光”,照亮了顛簸起伏的世界經濟航程,具有超越時空的思想穿透力。
思想的光芒在逆風逆水中愈發耀眼。環顧當今世界,世紀疫情和百年變局交織,開放融通的潮流滾滾向前,但經濟全球化逆流涌動,保護主義、單邊主義持續蔓延。陷入嚴重衰退的世界經濟,如何才能儘快復甦?世界紛紛把目光投向中國,尋求中國智慧、中國方案。在世界經濟進入新的十字路口的特殊歷史時期,再次重溫習近平總書記這篇歷史性演講,深刻感悟其強大的思想引領力、感召力,對人們進一步認清大勢、把握規律,堅定開放合作信心,推動經濟全球化朝着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的方向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經濟全球化是大勢所趨
這是一幅經濟全球化時代的現實圖景――
一部汽車的組裝,需要四大洲20多個國家提供部件;一架客機的零部件,來自70多個國家的數百家供應商;18000公里之外的里約熱內盧,用着產自中國的小小自拍杆……今天的每一秒鐘,都是馬克思所說“世界歷史”中的全球性時刻,都在爲“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地球村寫下生動註腳。
在這篇演講中,習近平總書記深刻闡明:“經濟全球化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客觀要求和科技進步的必然結果,不是哪些人、哪些國家人爲造出來的。”15世紀以降,地理大發現開拓了新的市場,促進了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促成了工業革命。商品的輸出和對原材料的需求,迅速將世界市場連結在一起,打破了生產和要素流動的地域界限,開啓了浩浩蕩蕩的經濟全球化進程。19世紀末20世紀初,以科學和技術相結合爲特徵、以電力爲核心標誌的第二次工業革命勃興,催生了第一次經濟全球化浪潮。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第三次工業革命應運而生,日新月異的科學技術井噴式涌現出來。特別是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以來,和平與發展成爲時代主題,社會生產力迎來又一輪革命性變革,信息、資本和商品在國際間流動加快,促進了貿易大繁榮、投資大便利、人員大流動、技術大發展,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成爲不可逆轉的時代潮流。
2001年11月10日,在卡塔爾首都多哈,世界貿易組織第四屆部長級會議全體協商一致,審議並通過了中國加入世貿組織的決定。左圖爲大會現場(新華社記者 王建華/攝);右圖爲當時受到衆多用戶歡迎的手機短信圖片(新華社記者 侯俊/攝)。
“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要振興,就必須在歷史前進的邏輯中前進、在時代發展的潮流中發展。”40多年前,面對浩浩蕩蕩的時代潮流,中國作出正確戰略抉擇,開放春風激盪山河。從深圳“001號”引資協議,到開發浦東,沿海、沿江、內陸、沿邊開發開放,再到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實行高水平對外開放……40多年來,中國抓住經濟全球化機遇,不斷融入國際大循環,經濟社會發展日新月異,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升。同時中國也在對外開放中展現大國擔當,爲應對亞洲金融危機和國際金融危機等作出重大貢獻,連續多年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率超過30%。“世界好,中國才能好;中國好,世界才更好”,越來越成爲中國和世界的共識。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以深謀遠慮的戰略眼光、海納百川的寬廣胸懷、勇立潮頭的非凡勇氣、層層推進的紮實作爲,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主持召開一系列會議,多次深入地方考察調研,出席一系列主場外交活動和多邊峰會,系統提出深入實施新一輪對外開放戰略的目標、方向、路徑,引領中國同世界經濟和國際體系深度融合,與全球同頻共振,形成我國東西南北中各區域與亞、非、歐、拉美等廣袤區域的國家聯動發展的開放格局。從共建“一帶一路”、建設自由貿易試驗區,到推進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建設;從廣交會的“中國製造”,到進博會的“中國市場”,再到服貿會的“中國服務”……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一系列高水平對外開放重大戰略舉措,領航掌舵中國號巨輪在經濟全球化的大海中乘風破浪,爲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提供強勁動力。
歷史和現實深刻證明:推動經濟全球化有利於促進國際分工和世界市場向縱深發展,實現全球資源優化配置,爲世界經濟發展提供強勁動力,符合經濟發展規律,符合各國人民的共同利益。面對經濟全球化大勢,像鴕鳥一樣把頭埋在沙裡假裝視而不見,或像堂吉訶德一樣揮舞長矛加以抵制,都違背了歷史規律。儘管經濟全球化帶給人類的不都是“糖與蜜”,也有“血與火”,但不能一棍子打死,而是要適應和引導好。在這篇演講中,習近平總書記立足中國、放眼世界,深刻回答了經濟全球化怎麼看、怎麼辦的時代課題:
析現象。“困擾世界的很多問題,並不是經濟全球化造成的”,“把困擾世界的問題簡單歸咎於經濟全球化,既不符合事實,也無助於問題解決”,“經濟全球化是一把‘雙刃劍’”,“反全球化的呼聲,反映了經濟全球化進程的不足,值得我們重視和深思”。
看中國。“當年,中國對經濟全球化也有過疑慮,對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也有過忐忑。但是,我們認爲,融入世界經濟是歷史大方向,中國經濟要發展,就要敢於到世界市場的汪洋大海中去游泳”,“我們嗆過水,遇到過漩渦,遇到過風浪,但我們在游泳中學會了游泳。這是正確的戰略抉擇”。
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是世界上第一個以進口爲主題的國家級展會,是中國主動向世界開放市場的重大舉措。2020年11月5―10日,第三屆進博會在上海成功舉行。圖爲11月6日,在技術裝備展區,一名觀衆與EX仿生機器人對視。 新華社記者 李任滋/攝
望未來。“世界經濟的大海,你要還是不要,都在那兒,是迴避不了的。想人爲切斷各國經濟的資金流、技術流、產品流、產業流、人員流,讓世界經濟的大海退回到一個一個孤立的小湖泊、小河流,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符合歷史潮流的”,“正確的選擇是,充分利用一切機遇,合作應對一切挑戰,引導好經濟全球化走向”。
正是基於對這些問題的深刻洞察,習近平總書記鄭重發出堅定不移維護經濟全球化、引導好經濟全球化走向的三條主張:“主動作爲、適度管理,讓經濟全球化的正面效應更多釋放出來,實現經濟全球化進程再平衡”;“順應大勢、結合國情,正確選擇融入經濟全球化的路徑和節奏”;“講求效率、注重公平,讓不同國家、不同階層、不同人羣共享經濟全球化的好處”。
開業4年多來,亞投行從最初57個創始成員攜手起航,發展到102個成員齊聚一堂,已經爲成員提供了近200億美元的基礎設施投資。疫情發生以來,亞投行迅速推出新冠肺炎危機恢復基金,支持成員應對疫情和恢復經濟。圖爲2020年11月3日,亞投行在斯里蘭卡的首個保障房項目破土動工。 新華社記者 唐璐/攝
在國際變局中勇毅前行,在逆風亂舞中引領時代。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面對經濟全球化遭遇的逆流,習近平總書記出席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金磚國家領導人第十二次會晤、亞太經合組織第二十七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二十國集團領導人利雅得峰會等一系列重要會議,鮮明宣示中國始終堅定站在歷史正確的一邊,對經濟全球化決心不變、信心不減,絕不會走歷史回頭路。在總書記親自指揮、親自部署下,中國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戰略成果,經濟呈現穩定轉好態勢,世界經濟增長主要穩定器和動力源的作用愈發突出。適應新形勢新要求,中國提出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爲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這決不是封閉的國內單循環,而是更加開放、相互促進的國內國際雙循環,不僅符合中國自身發展需要,而且將爲各國共享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成果帶來更多機遇,更好造福各國人民。
引領世界經濟走出困境的中國方案
“積力之所舉,則無不勝也;衆智之所爲,則無不成也。”
在這篇演講中,習近平總書記針對世界經濟長期低迷,貧富差距、南北差距問題更加突出的狀況,爲世界經濟“把脈”,強調“要有分析問題的智慧”,深入剖析全球經濟領域三大突出矛盾:一是全球增長動能不足,難以支撐世界經濟持續穩定增長;二是全球經濟治理滯後,難以適應世界經濟新變化;三是全球發展失衡,難以滿足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期待。在找準問題的基礎上,總書記爲世界經濟“開方”,強調“要有采取行動的勇氣”,提出打造“四個模式”,爲促進世界經濟走出困境貢獻了中國方案。
――“堅持創新驅動,打造富有活力的增長模式”。世界經濟面臨的根本問題是增長動力不足,創新是引領世界經濟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只有敢於創新、勇於變革,才能突破世界經濟增長和發展的瓶頸。習近平總書記就此提出三方面的創新舉措:“創新發展理念”,樹立標本兼治、綜合施策的思路;“創新政策手段”,推進結構性改革,爲增長創造空間、增加後勁;“創新增長方式”,把握好新一輪產業革命、數字經濟等帶來的機遇,讓各國人民重拾信心和希望。
――“堅持協同聯動,打造開放共贏的合作模式”。人類已經成爲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利益高度融合,彼此相互依存。每個國家在謀求自身發展的同時,要積極促進其他各國共同發展。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三方面倡議:堅定不移發展開放型世界經濟,在開放中分享機會和利益、實現互利共贏;下大氣力發展全球互聯互通,讓世界各國實現聯動增長,走向共同繁榮;堅定不移發展全球自由貿易和投資,在開放中推動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旗幟鮮明反對保護主義。
希臘最大的港口比雷埃夫斯港,一度年久失修、設備老化,“連集裝箱碼頭橋吊都鏽得無法正常工作”。與中方合作後,迅速“起死回生”,成爲全球發展最快的集裝箱港口之一,是中希合作共贏的成功範例。圖爲2019年拍攝的比雷埃夫斯港。 新華社記者 吳魯/攝
――“堅持與時俱進,打造公正合理的治理模式”。過去數十年,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羣體性崛起,國際經濟力量對比深刻變化。全球治理體系只有適應國際經濟格局新要求,才能爲全球經濟提供有力保障。習近平總書記鄭重呼籲,要賦予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更多代表性和發言權;要堅持多邊主義,維護多邊體制權威性和有效性;要踐行承諾、遵守規則,不能按照自己的意願取捨或選擇。
――“堅持公平包容,打造平衡普惠的發展模式”。發展的目的是造福人民。要讓發展更加平衡,讓發展機會更加均等、發展成果人人共享,就要完善發展理念和模式,提升發展公平性、有效性、協同性。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四點倡議:要倡導勤勞儉樸、努力奮進的社會風氣,讓所有人的勞動成果得到尊重;要着力解決貧困、失業、收入差距拉大等問題,促進社會公平正義;要保護好生態環境,實現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和諧;要落實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實現全球範圍平衡發展。
察勢者智,馭勢者贏。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推動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世界經濟深度衰退,不穩定不確定因素增多。面對逆風逆水,如何引領世界經濟走出困境?習近平總書記以大國領袖的責任擔當,堅定不移地維護經濟全球化,進一步提出一系列具有強大引領力的中國主張:堅持合作共贏理念,信任而不是猜忌,攜手而不是揮拳,協商而不是謾罵,以各國共同利益爲重,推動經濟全球化朝着更加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的方向發展;致力於推進合作共擔,大國要率先示範,主要經濟體要以身作則,發展中國家要積極作爲,通過共同開放、共擔責任,推動世界共同發展;堅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觀,維護以世界貿易組織爲基石的多邊貿易體制,完善全球經濟治理規則,推動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
中國是世界經濟的重要貢獻者
“觀察中國發展,要看中國人民得到了什麼收穫,更要看中國人民付出了什麼辛勞;要看中國取得了什麼成就,更要看中國爲世界作出了什麼貢獻。”
40多年來,中國與世界的關係發生歷史性變化,中國經濟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與作用也發生歷史性變化。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第一大貨物貿易國、第一大外匯儲備國……以美元計算,中國對外貿易額年均增長約14.5%;中國人民生活水平持續快速提高,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勝利在望;7.5億人成功脫貧,對世界減貧貢獻率超過70%。
中國奇蹟的密碼是什麼?在這篇演講中,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國的發展,關鍵在於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走出了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發展道路。”道路決定命運。40多年來,我們黨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爲指導,立足中國國情,從中華文明中汲取智慧,博採東西方各家之長,堅守但不僵化,借鑑但不照搬,領導人民走過了不平凡的歷程,開闢出成功通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宏偉目標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習近平總書記從四個主要方面對這條道路的豐富內涵作出深刻闡述:這是一條“從本國國情出發確立的道路”、“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的道路”、“改革創新的道路”、“在開放中謀求共同發展的道路”。中國的發展成就再次充分證明,通向現代化的道路不止一條,“條條大路通羅馬”,“誰都不應該把自己的發展道路定爲一尊,更不應該把自己的發展道路強加於人”。
“沒有等來的輝煌,只有拼來的精彩!”中國走到今天,絕不是誰的恩賜,“世界上也沒有誰有這樣的能力”,而是全體中國人民用勤勞的雙手一磚一瓦壘起來的。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深情指出的:“中國的發展成就,是中國人民幾十年含辛茹苦、流血流汗幹出來的。”中國人民深知,世界上沒有免費的午餐,中國是一個有着14億多人口的大國,想發展就要靠自己苦幹實幹。只要中國人民奮鬥不息,中國就風雨無阻,就沒有任何力量能夠阻擋中華民族的前進步伐。
“中國發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中國人民生活得到了極大改善,這對中國好,對世界也好。”習近平總書記用一系列富有說服力的數字雄辯證明中國爲世界經濟發展作出的巨大貢獻:1950年至2016年,“中國在自身長期發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不高的情況下,累計對外提供援款4000多億元人民幣,實施各類援外項目5000多個,其中成套項目近3000個,舉辦11000多期培訓班,爲發展中國家在華培訓各類人員26萬多名”;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累計吸引外資超過1.7萬億美元,累計對外直接投資超過1.2萬億美元”;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來,“中國經濟增長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年均在30%以上”……中國是經濟全球化的受益者,更是貢獻者。
新時代的中國,正在更加積極主動地以開放促發展,爲世界經濟發展提供強大動力。共建“一帶一路”走深走實,打造進博會全新合作平臺,自貿區建設不斷取得突破,《外商投資法》落地、服務業加速開放……中國開放不僅讓自身發展步入新階段,也進一步造福世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前總裁拉加德高度評價,“世界上沒有一個國家能夠像中國這樣,爲世界經濟增長提供如此的機會”。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有感而發,“中國已成爲多邊主義的最重要支柱,促進世界和平與發展不可或缺、值得信賴的重要力量”。
中國將一如既往爲世界作貢獻
總展覽面積近36萬平方米,累計進場近61.2萬人次,成交額726.2億美元……2020年11月,在確保防疫安全前提下,由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提出、親自部署推動的第三屆進博會如約而至,爲遭受重創的世界經濟注入澎湃動力,是中國推動世界經濟復甦的務實有力之舉。
日益開放的中國,在世界經濟中越來越舉足輕重。中國經濟現狀怎麼樣?發展前景怎麼樣?這樣的問題,總是備受世界矚目。在這篇演講中,習近平總書記全面介紹了當時中國經濟發展的狀況和趨勢。談現實,總書記客觀冷靜:“經濟增速、經濟發展方式、經濟結構、經濟發展動力都正在發生重大變化。但中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談問題,總書記毫不諱言:“中國經濟面臨一定的下行壓力和不少困難,如產能過剩和需求結構升級矛盾突出,經濟增長內生動力不足,金融風險有所積聚,部分地區困難增多”;談未來,總書記充滿信心:“我們堅定向前發展的決心不會動搖”,“將在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指引下”,“推動中國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邁向中高端水平”。總書記還從着力提升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不斷激發增長動力和市場活力、積極營造寬鬆有序的投資環境、大力建設共同發展的對外格局、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等方面,闡明中國經濟發展的幾個着力點和帶給世界的發展機遇。
新冠肺炎疫情對世界經濟造成深層衝擊,中國也無法獨善其身。疫情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作出重要論述,辯證分析中國經濟形勢,指明中國經濟發展方向。
看問題,中國經濟面臨着結構性、體制性、週期性問題相互交織所帶來的困難和挑戰,加上新冠肺炎疫情衝擊,目前經濟運行面臨較大壓力。中國還要面對世界經濟深度衰退、國際貿易和投資大幅萎縮、國際金融市場動盪、國際交往受限、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一些國家保護主義和單邊主義盛行、地緣政治風險上升等不利局面,必須在一個更加不穩定不確定的世界中謀求發展。
看優勢,中國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經濟發展前景向好。中國經濟潛力足、韌性強、迴旋空間大、政策工具多的基本特點沒有變。我國具有全球最完整、規模最大的工業體系、強大的生產能力、完善的配套能力,擁有1億多市場主體和1.7億多受過高等教育或擁有各類專業技能的人才,還有包括4億多中等收入羣體在內的14億多人口所形成的超大規模內需市場,正處於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快速發展階段,投資需求潛力巨大。公有制爲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按勞分配爲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等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既有利於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又有利於促進效率和公平有機統一、不斷實現共同富裕。
2020年12月,首批出口歐洲的7000多輛中國製造的特斯拉汽車部分抵達比利時澤布呂赫港,銷往德國、法國、意大利等國家。美國品牌、中國製造、出口歐洲,特斯拉汽車的例子再次證明,各國互聯互通、合作共贏的趨勢不可逆轉。圖爲工作人員在特斯拉上海超級工廠內作業。 新華社記者 丁汀/攝
看事實,作爲疫情發生以來第一個恢復增長的主要經濟體,中國在疫情防控和經濟恢復上都走在世界前列,顯示了強大修復能力和旺盛生機活力。2020年前三季度,中國經濟增長年內首次實現由負轉正,全年實現正增長已成定局。中國迎難而上、主動作爲,充分發揮全球抗疫物資最大供應國作用,全力維護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穩定,助力各國抗擊疫情、恢復經濟。中歐班列逆風中跑出“加速度”,在國際抗疫合作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中國通過亞投行、共建“一帶一路”等國際公共產品,爲世界經濟復甦注入更多動力;今年前10個月,中國企業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非金融類直接投資達141.1億美元,同比增長23.1%……中國以高度的責任擔當,爲恢復國際經濟秩序貢獻了重要力量。
正是基於對國際國內形勢的準確研判,中國積極主動識變應變求變,提出“推動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爲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指向更高的發展質量,也指向更高水平的對外開放。在新發展格局下,中國市場潛力將充分激發,爲世界各國創造更多需求;中國開放的大門將進一步敞開,同世界各國共享發展機遇;中國的對外合作將不斷深化,同世界各國實現互利共贏,爲世界經濟穩定發展提供更強勁動力。
“望遠能知風浪小,凌空始覺海波平。”回顧歷史,人類社會不管遇到什麼風險、災難、逆流,總是在前進。立足當前,經濟全球化儘管遇到一些回頭浪,但開放合作仍然是歷史潮流,互利共贏依然是打開明天的金鑰匙。放眼未來,無論有多少風雨,中國開放力度必將不斷加大,爲人類社會發展作出更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