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說失智只能吃藥? 玩桌遊、學下棋...不吃藥也能延緩退化
失智沒藥醫?面對本世紀最嚴重的「疾病」,多數家屬與患者有着深深的無力感:一旦醫師確診爲失智症後,伴隨各種認知障礙、妄想、嫉妒,甚至攻擊症狀,卻束手無策,只能每日以淚洗面?
認知症整合照護專家伊佳奇建議,善用非藥物性治療,也可延緩退化,並減輕照顧者負擔。
休閒兼治療》 爺奶蒔花弄草練認知
臺北市文山區健康服務中心,一早聚集了許多阿公、阿嬤,「上週你們自己種了帶回家的盆栽,有沒有記得澆水呢?」望着臺下稀稀落落的迴應,臺上老師林儷蓉大笑提醒,「阿姨,要記得照顧好你的寶貝唷!」
「好鼻師桌遊」在桌上攤開,阿公、阿嬤拿起茉莉花、九層塔、香茅等「聞香卡」,還得找到教室裡正確的植物,纔算闖關得分。接着,就是自己動手做果凍、點心。「媽媽每次來,都很開心,我也能休息喘口氣。」家屬沈女士說。
這是臺灣師範大學運動休閒與餐旅管理研究所副教授林儷蓉和臺北市文山區健康服務中心合辦,促進失智長輩嗅覺與各項認知功能的香草園藝課。「國外研究顯示,多數的阿茲海默症患者最先退化的是嗅覺,這堂課以嗅覺爲主,結合園藝、音樂、勞作、桌遊等各項休閒認知治療。在國外,休閒治療已是趨勢。」林儷蓉說。
「一般運動、藝術、音樂等單一認知課程很多,但第一次有結合休閒的綜合課程,我第一時間就搶着替媽媽報名了。」家屬說。
一旁,八十多歲的陳阿嬤突然哼唱起《茉莉花》,雖然她偶爾會忘了女兒的名字,卻能在聞到花香後,一句不差唱出少女時代最愛的歌曲。林儷蓉強調,休閒治療最重要是照顧者與被照顧者能一起從活動裡得到幫助,因此課程設計都是日常生活就能做的,比如園藝、聞香、做點心等,「重點是一起做!」
「休閒認知治療得跟患者生活經驗與日常結合,最好還要兼顧照顧者的需求。」林儷蓉分享,曾替一位患者與家屬設計專屬課程,「患者以前很會打桌球,雖然失智,本能還在。」訪談後,她找出適合雙方的活動,「女兒學着打桌球,現在媽媽進步不少,兩人衝突也少很多。」
林儷蓉留學美國期間,主修便是老人休閒治療。回臺後,她發現臺灣長輩因爲年輕時忙於工作,沒建立休閒嗜好,常常一退休就失去重心,只能窩在家裡看電視,又失去社交,失智症就容易上身。「從現在就要開始建立休閒嗜好,很重要!」(閱讀全文…)
你可能也會感興趣》失智者忘記怎麼吃飯?照顧者要知道的4個照顧重點 病發前已經在腦內進行20年!失智症的十大警訊 躍居臺灣平均壽命第一!讓馬祖人長壽的飲食秘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