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肥來相親 畜牧戶農民互惠

屏東縣竹田鄉公所去年7月舉辦全臺第一場「水肥相親會」,即「畜牧戶、農地主沼液配對工作坊」,將畜牧排泄物製成水肥,媒合農民使用,不但減少環境污染,也能降低畜牧業者處理污水成本並肥沃農田,一舉數得。

屏東縣養豬養牛均居全臺第2,畜牧排泄物對環境是很大負擔,縣府2015年起推動沼液沼渣利用政策,將畜牧排泄物處理後的水肥供農民使用,至今有101家畜牧場及150多名農民參加,覈准澆灌量每年67萬噸、澆灌農地299公頃,相當每年減少9萬頭豬排放的廢水

竹田鄉長傅民雄近年來努力推動竹田國際慢城,但因鄉內養豬戶多,豬屎味瀰漫及龍頸溪污染一直是推動觀光嚴峻考驗,鄉公所因此與臺灣藍色東港溪保育協會合作,盼藉由鼓勵養豬戶將排泄物製成水肥來減少污染。

臺灣藍色東港溪保育協會理事周克任說,舉辦「畜牧戶、農地主沼液配對工作坊」就是希望藉由媒合當地農民與鄰近畜牧場,建立供需及互惠關係,也讓更多畜牧戶及農民認識肥分利用計劃及相關政府補助方案,加入環保行列,一起改善環境。

他說,畜牧排泄物變成水肥需3個階段,一是固液分離分開沼液和沼渣、二是厭氧發酵、三是曝氣處理。其中第三階段最耗電,畜牧業者若能在第二階段處理後便交給農民使用,相對省下電力並減少水污稅、降低生產成本,農民也能獲得肥料施田,對雙方都有利。

79歲農民曾祥明種稻1甲多,早年種田用水肥,後來轉用化肥,相較之下,用水肥稻子長得比較好,水肥水灌溉一株水稻結穗100至120粒稻穀,化肥只結穗約90至100粒。

屏東縣環保局水污課長王奕軒說,很多農民用過畜牧水肥就會一直使用,因爲確實能讓農作長得更好;但是仍有農民對使用沼液、沼渣有疑慮,態度較保守仍在觀望,縣府將繼續與各鄉鎮合作,鼓勵更多農民使用沼液、沼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