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摘精選》獻給擺脫不了已故父/母的你

即便是沒生病的人感到心靈有點失去平衡,也可以在有必要時,去找這方面的專家諮商。(示意圖/shutterstock)

有些人還困在傷了自己的親子關係中,但他們的父母早已離世。現在,我想對這些「曾經是」子女的人說一些話。

即便孩子因持續壓抑感受,而導致行爲偏差或自我封閉,也可以藉由獲得父母的傾聽與體諒,來釋放那些真實感受,擺脫過去的煩惱與痛苦——這就是本書想傳達的事情。

若親子能攜手重新審視過去的關係,幫助孩子振作起來,那固然是最完美的結局。但是,並非所有家庭都能實現此事。無法實現的原因有很多,可能是父母已經離世,或罹患失智症之類的。而這也令不少人永遠「被困在泥沼中」,解決不了自己的繭居問題或其他問題。

在我治療過的患者當中,就有好幾個這樣的人。他們的父母都已歸天,自己也五、六十歲了,卻還在被父母生前留下來的親子芥蒂糾纏着,無法從痛苦的深淵中走出來。而且他們都會說:「父母死了,我卻哭不出來。」

就像我在本書中不斷說的,因爲他們已經習慣「不去徹底感受原始情緒」,所以即便大腦已經接受父母死亡的事實,卻無法讓情緒層面也接受這件事,而這就像喉嚨被異物卡住一樣,會令人產生不舒服、不完整的感覺。正如同「Grief(喪慟)」這個字所指的,人在失去重要的人的時候會悲痛不已,若感受不到悲傷,心裡深處就無法接受對方的死,永遠被對方的存在困在原地。

這就跟釋迦牟尼佛的第一個女弟子——迦沙.喬達彌的故事一樣(※1),是自古以來就存在的概念。現在,這個古老概念已變成新的治療方法,應用在助人接納障礙和治療創傷上。

使用這個方法時,即使父母不在場,也可以讓子女對想像中的父母抒發內心深處的悲傷,徹底感受身爲子女的真實情感,這樣就能大幅改善身上的症狀和內心的痛苦了。

雖然這種做法在某些情況下也可以獨自完成,但是對於有心理問題的人來說卻不簡單,甚至有危險,因此還是得跟熟練的治療師一起執行。也請現在正在接受心理治療的人先找自己的醫生商量過,再來考慮是否執行此做法。

此外,即便是沒生病的人感到心靈有點失去平衡,也可以在有必要時,去找這方面的專家諮商。我並不是爲了解釋它的做法才寫的,我是爲了讓更多人瞭解,原來自己還有這樣的選擇,還有辦法擺脫糾纏着自己的痛苦。還請各位讀者不要勉強自己。

.一位身心生病的女士無法接受母親過世的事實

我有一位長期受厭食症、憂鬱症、自殘行爲、購物成癮症所苦的女性患者。她現在已經六十出頭。自二十幾歲結婚後,她就一直對丈夫的態度感到不滿,因爲她覺得丈夫不是真心愛着她。

一起出門兜風時,即便丈夫根本沒做錯什麼,她也覺得「丈夫不像新婚時那樣呵護我,害我很煩躁」。

現在,她因爲長期的心理疲憊而陷入慢性憂鬱狀態,完全無法做家事,因此家事都由丈夫一手包辦。儘管如此,她還是會說「我還是覺得他不夠愛我」、「我也知道自己老是在說傻話,但我的心仍舊會這麼想」。

我進一步瞭解後發現,她心中的鬱悶感和那股填不滿的空虛感,早在遇見丈夫前就存在了,而痛苦根源則與三年前離世的母親有關。即便母親都已經過世了,她還是一直活在缺乏母愛的痛苦與不滿之中。遇見丈夫後,她期待着丈夫能給她母親不曾給過的愛,但婚後,她還是覺得「不夠、不夠」,一直爲此跟丈夫吵架。

這位女士也沒有打從心底接受母親過世的事實,她說:「我一直覺得母親還在某處活着。」於是,我就把治療重心放在這一塊,讓她盡情地訴說她對母親的感受。

她表示:「我不明白她爲何不愛我。」「我擺脫不了怨恨和痛苦。」除了這些憤怒的情緒外,她也把身爲子女的真實感受說出來了——「我很希望她對我溫柔一點」、「我一直想對母親撒嬌」。她藉由告訴我(治療師)這些事,喚起了壓抑在心底的真實情感。

她說着說着便哭了起來。那天她告訴我:「我從未哭得這麼慘過,現在感覺舒暢一點了。」

後來,隨着面談次數的增加,她感受到的傷痛也越來越深。

到了某天,這位女士激動的哭喊:「媽媽——!幫幫我!我好想妳!」她像個孩

子一樣大哭了將近一小時才停下來。

之後,她也對我訴說她的感想:「我沒想到自己這麼會哭。之前別說沒有爲母親過世落淚,就連人生中的各種悲傷也感受不到。現在我終於注意到了這件事。」

她一直以來都沒有去感受內心深處的原始情緒,導致她長期都在扼殺真實的自我。她說:「我終於感受到﹃母親真的已經不在了﹄的實感。」

在那之後,她的心情慢慢好轉,同時,她也能笑着說她對丈夫的依戀已經逐漸淡化,甚至覺得無所謂了。

另外,隨着味覺恢復,她也不再碰暴飲暴食時代吃的垃圾食物和重口味食物。現在她已經能感受到天然飲食的美味,同時也能正常地產生飽足感,於是,暴食症便隨之消失。

攝食障礙是一種由心理影響生理的疾病。人在不斷壓抑深層的原始情緒後,連身體的感覺也跟着喪失,所以纔會有再怎麼吃也吃不飽、再怎麼瘦也不會餓的症狀。

因此,找回原始情緒後,那些病態的身體感受就會逐漸恢復正常。這位女士連嗅覺都逐漸恢復,而有趣的是,時隔十年,她又能聞到丈夫的味道了,而且她還會打趣的對丈夫說:「你好臭,走開啦。」

這位女士雖然恢復得不錯,但她也說,雖然她很感謝治療幫她找回輕鬆的人生,但還是消除不了小時候留下來的「母親不接納我這個人」的痛苦回憶。換言之,就算能借由治療把×變成△,也不可能達到美滿的○。正因爲如此,我纔會深深感受到,父母應該趁自己還活着的時候,儘可能地貼近孩子的心,不管是幾歲的孩子渴望親情,都要儘量把愛傳遞給他們。

(本文摘自《啃老浪潮:十年前的心肝寶貝,十年後卻成啃老累贅》/臺灣東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