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摘精選》丁鬆筠神父的靈脩筆記

又一次,跟上次避靜時一樣,「慈悲的」耶穌似乎對我有話要說,於是召喚我。我決定閱讀《路加福音》紀載耶穌善心的行動。(示意圖/shutterstock)

一九九七年八月卅日-九月六日,臺灣彰化靜山靈脩中心

編按,亞洲天主教衛星電視(ACT)首播僅僅一年,亞洲金融風暴導致了關臺。丁鬆筠神父掙扎着接受這件事及他個人明顯的失敗:「淚眼中,我祈求耶穌拯救ACT,不是爲了我,不是爲了天主教會,而是爲了有朝一日能服務的窮人和困苦的人。」彷彿爲了平衡這個不幸,他的祈禱引出了「深刻、沒有預料到的神秘經驗,當它們發生的時候,似乎使得我『完整』了。」

第一-二天

第一個傍晚,我感覺,要在沉默老舊的彰化靜山待上八天,有些焦慮和沒來由的不安。我過去六年都是在景緻出奇的地點避靜,而且享有極大的自由。

但是非常快,我感覺自己哭泣,並且體驗到一種「回家」的感覺……特別是回到我中華省的弟兄們,過去我有些跟他們保持距離。

又一次,跟上次避靜時一樣,「慈悲的」耶穌似乎對我有話要說,於是召喚我。我決定閱讀《路加福音》紀載耶穌善心的行動。

我醒來,心中浮現一個念頭:「我不需要任何事物。」我體認到我有多麼自由。第一個傍晚我的焦慮是害怕離開我一般的模式、舒適和有利條件。這些都是好的、促使我成長:我的出差、文化體驗、音樂/歌劇/莎士比亞,世界級的戲劇等等。我從中學習併成長。可是那些都只是爲了使我成爲作「天主的工作」更好的工具(而不是爲天主做「我的工作」)。沒有必要依戀那些事物,如果某一天,天主說:「停!」,我不再需要我的電腦……等等。

我的人生正在退潮,我感覺自己變老,身體變虛弱了,如此卻反使得把我自己完全放在上主手中變得容易,其實一直都是在上主手中。爲中國、爲難民和窮人及受苦的人做大事這夢想可以繼續,但是「主動權在祂手中」,由祂決定。不是眷戀、強迫行爲,不是「我爲天主做我的工作」。如果祂希望我做那事,祂會讓事情變得可行。

有天,我必須要停下所有事情。但是我還有花兒和樹木、音樂和藝術、歡笑,欽佩、愛、幫助和服務的人羣。這就是我所需要的一切。

第三天

對我「不利之處」:我可能不會主動展開對話,因爲我對批評敏感,對工作和人際關係的失敗敏感,還有,因爲我是外國人,因爲我有很強的使命感。如果我被拒絕個兩三次,我不會再試了。「一旦對話沒門,我動用策略。」這樣因應不是很理想,但是可以讓我存活下去。

我有次在我寫的書裡面試着說明。否則,我寧可保持低調,不要引起閒言閒語和誤會。經常避免爲自己辯解,我寧願等待真相在適當的時機點浮現。有時候,我選擇保持被誤解。

第四天

基本上,在我存有的深處,我真的不認爲天主那麼在意我花了多少錢,我生活裡面保有多少個人空間,相較之下,祂會在意我多麼盡我所能在我的「影響圈」爲其他人做的事情,或許我做的不同於教會和耶穌會加諸於我的「關注圈」。

第五天

昨天晚上我讀了自一九六七年以來我的活動紀事,一年一年的看下來。一如既往,光是讀這些文字就讓我覺得精疲力竭。這是「我爲基督做了什麼」的一部分,我是否能做更多?可能吧,但不是很容易去想像。我可能少做些什麼?這很容易。我只能總結,藉由追隨基督的召喚和極大化我透過電臺、電視、書籍、錄影帶、光碟,每一個「見證」都很廣泛,即便沒有達到德蕾莎修女那種程度。

第六天

這次避靜對我來說像是「回家」……六年來我第一次在臺灣做避靜,從卒試之後我頭一次做團體避靜。

第七天

昨晚經歷了一次深刻、沒有預期的神秘經驗,似乎當這些經驗發生時,使我「完整」──不需要其他任何東西。當我開始默觀耶穌爲門徒們洗腳,突然間耶穌注視着我,向我說話,兩千年的距離像是縮短的橋,祂穿越到我這兒。

時間和空間像是蒸發一般消失了,我和耶穌面對面。我們談話,跟往常一樣,大部分都是祂在說──有時候是關於愛、慈悲和寬恕的話語,有時候祂顯示給我,祂在會堂裡如何挺身而出,治癒了手癱了的人…等等。對我最深刻、最重大的是祂指導我去回顧我的人生,這次回到祂召叫我,塑造我,讓我的愛成長,在我母親的子宮內,神奇奧妙的誕生過程,生命,成長,召叫,使命等等,以及幫助塑造我的人們。

祂帶我走過這整個全景……今天早晨我醒來之後又再繼續;由於這連續的神秘旅行,這天似乎不是真實的。愛、感謝、安慰、眼淚、讚許和治癒很龐大。這些體驗使得任何東西都不需要。

第八天

這天是避靜最後一天,我在淚眼中乞求耶穌拯救ACT,不是爲我,不是爲天主教會,而是爲了它最終能服務窮人和有需要的人。如果我們有一個電視臺,會爲此製片,如果我們有製片,最終我們會爲窮人、需要的人和不能發聲的人制作影片。

我會盡我所能,試着更新、恢復生氣、保存這個與基督溫暖、生動的對話。也許一個新的發現的適度和節制會有很大的幫助。

(本文摘自《孤獨的喜樂:丁鬆筠神父的靈脩筆記》/星火文化)

【內容簡介】

丁鬆筠神父在2017年5月猝然離世,本書是由他的弟弟丁松青神父整理,2021年出版了英文版。

本書時間跨度極大,自1975年9月當時丁鬆筠神父才33歲,最後一章停在2017年3月,是丁神父逝世之前做的最後一次避靜。本書的內容極其珍貴,耶穌會士每年必須要做八天避靜,英文叫做retreat,查字典會告訴你這個字意思是撤退,可是用在靈脩上則是徹底遠離塵囂放下工作,好好跟天主、跟耶穌在一起,而極度認真的丁鬆筠神父每天都會認真的寫避靜筆記,把他如何做這八天避靜的過程詳細記錄,他甚至會去回翻過去的避靜筆記,務必要讓自己在靈脩上更加精進。

大家熟知的丁鬆筠神父aka傑瑞叔叔是才華洋溢、很會唱歌、教英文的神父。在英俊瀟灑的外表下,他對自我要求極高,是個超級工作狂,還有,他對別人的嫉妒、冷嘲熱諷也跟我們凡人一樣相當在意,可是他很不一樣,他不停留在受傷、抱怨,而是一再地要自己追隨基督的榜樣,去愛自己的弟兄姊妹,不論他們如何的傷害他。

丁鬆筠神父其實很年輕就動過心臟手術,他非常努力地藉由運動、禪坐、瑜珈各種方式,確保身體健康。他每年都會檢討自己是不是有好好注意自己的生活,包括是否太晚上牀睡覺、有沒有因爲工作繁忙而忽略了休息。藉由驚人的努力,他在七十五歲高齡時還在工作,這些都是讓人敬佩的榜樣。

【作者簡介】

丁鬆筠Rev. Jerry Martinson

1942年生於美國聖地牙哥。十歲喪父,母親將他兄弟三人撫養成人。半工半讀完成高中學業,十七歲那年入耶穌會,1967年被派遣來臺灣傳福音。1973年晉鐸成爲神父。

他長期服務於天主教耶穌會管理的光啓社,多年來參與幕前幕後各項電視工作,並參與長頸鹿美語電視教學,以Uncle Jerry陪伴無數亞洲兒童學英語,無心插柳,使他在全亞洲名聲卓着。

1985年他帶領一支團隊,前往泰國與高棉邊界,拍攝《殺戮戰場的邊緣》,喚起臺灣社會對中南半島難民的關注,該片在1986年金馬獎及亞太影展大放異彩。

2016年,馬丁.史柯西斯拍攝《沉默》,在臺灣取景,丁神父擔任本地顧問協助拍片。

丁神父於2017年前往中國協助拍攝德日進紀錄片,在他所敬佩的偉人德日進手植的樹前靜坐,留下本書封面這幅令人動容的畫面。

然後,在獲頒國民身分證前幾天,他心臟病突發過世,結束這段他口中「好得不可思議」的人生。

【譯者簡介】

陳衍志

現爲天主教輔仁大學宗教學研究所博士候選人

學歷 國立中央大學藝術學研究所 碩士

輔仁聖伯敏神學院神學系 學士

經歷

2011迄今 擔任嘉義教區文物典藏與展示規劃組員

2001-2007 基隆空大學習指導中心兼任講師(面授教學) 科目包括:臺灣宗教藝術 中國美術欣賞 藝術鑑賞 文化行政

1995-2002國立故宮博物院 志工

2007-2008國立故宮博物院 研究助理

譯者爲基督生活團團員, 有過完整神操經驗。

2006年底於澳門參加紀念利瑪竇的研討會,與丁鬆筠神父成了兩日「室友」,儘管交談簡約,當時房內瀰漫的一股「神的氛圍」卻已深烙腦海。

《孤獨的喜樂:丁鬆筠神父的靈脩筆記》/星火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