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摘精選》毛蟲

看着炫麗奪目的鳳蝶,一個不安的念頭興起:美麗的鳳蝶,不就是那毛毛蟲變的嗎?(圖/龍應臺 繪 時報文化出版提供)

瞭解一種動物

下雨。跑步機上走四千零二十步。

梔子樹開滿了花苞,油潤的白色花瓣一層一層卷得很緊,但是香氣已經迫不及待,從庭院一路香進書房。

早上起來一看,每一個花苞的頭都被切掉一半,有整齊的切口。

駭然尋找兇手。

盯着樹枝上下偵巡好幾回,找到三條肥滋滋的毛毛蟲緊貼着葉底,顏色與綠葉融爲一體,完全看不出來。

農人已經教過我:毒蛾的毛蟲可以用剪刀腰斬。

進屋裡拿了把剪刀,把吃得太飽的毛蟲攔腰剪斷──行刑時有點噁心,別過臉去看着旁邊的芭蕉樹。被我殺害的毛毛蟲瞬間化成一灘綠糊糊的黏汁。

連斬三隻,救了梔子花。

過幾天,突然有一隻鳳蝶飛進陽臺,貓兒眼睛圓睜,翹起臉 上所有的二十四根鬍鬚,被迷住了。

鳳蝶一頭栽進一朵怒放中的軟枝黃蟬,深深吸吮,好像一個小孩把整個臉埋進一個巨大的奶油蛋糕。

看着炫麗奪目的鳳蝶,一個不安的念頭興起:美麗的鳳蝶,不就是那毛毛蟲變的嗎?

歐洲不久前發佈了一個追蹤了二十七年的調查報告,說,從一九八九到二〇一六年,德國六十三個自然保護區裡,會飛的昆蟲少了四分之三。

蜜蜂、飛蛾、蝴蝶,不見了。

以前,開車南北走,到終點時,整個車窗密密麻麻都是撲死的小蟲,必須洗窗。現在,不管走多遠,車窗都是乾淨的。

地球上的昆蟲快要不見了。

而百分之八十的野花雜樹靠蜂蝶授粉,百分之六十的鳥兒需要昆蟲果腹。

昆蟲少了百分之七十五,因爲大規模農藥噴灑,因爲都市開發野地減少,因爲氣候變遷不是太冷就是太熱,昆蟲走投無路。

未來的小孩將不認得蝴蝶、蜜蜂、飛蛾。

還有,因爲我,拿起了剪刀。

(本文摘自《走路─獨處的實踐》/時報文化出版)

【內容簡介】龍應臺首部圖文創作,18幅親手電腦繪圖 、40則自然思索。

走一條沒走過的路 做一件沒做過的事

走路,就不會是觥籌交錯的時候。

走路,就不會是把心分給他人的時候。

走路,就不會是掛在網上、陷入其中的時候。

即便是熙攘擁擠的市集,只要是走路,也是我帶着「自己」在熱的喧鬧中以冷靜聽、靜觀、靜思,更何況是行走山中野路,明月照亮青苔,溪水攪動碎星。

只要走路,就一定是我的身體和我的「自己」單獨有約。

新的一年,無論如何忙碌,每天走路,而且走路時,全神貫注,心無罣礙:

1.走一條沒走過的路

2.去菜市場,跟十個人說話

3.去墳場走走

4.在路邊一棵樹下,坐着

5.找到沒有光的地方

6.瞭解一種作物

7.走進一方田

8.跟着水聲走

9.瞭解一個動物

10.瞭解一株樹

11.踏入一片空曠田野

12.認識一個從前不認識的人

13.去一個沒去過的村

14.跟一條溪流,往上游走,往下游走

15.問一個以前沒想過的問題

16.親手寫封信,走到郵局寄出

17.發現一件驚奇的事

18.進入一片森林

19.窗口有一隻貓,凝視

20.斷網,坐在黑暗裡,看

【作者簡介】龍應臺

作家。2012-14年爲臺灣首任文化部長。2015年爲香港大學「孔樑巧玲傑出人文學者」。2017年移居臺灣屏東潮州鎮,開始鄉居,行走於鳳梨田、香蕉園、大山大海之間,與果農、漁民、獵人、原住民爲伍。2021年開始在太平洋畔、臺東都蘭山中生活。

《走路─獨處的實踐》/時報文化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