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摘精選》一償夙願

我從沒想像過自己會成爲美國參議員,光是置身議場已經很神奇了,但是知道我有天也會在這裡留名、就在這一連串用過這張桌子的偉人旁邊,感覺如夢似幻。(示意圖/shutterstock)

我進參議院那年,正逢民主黨馬里蘭州的傳奇參議員芭芭拉・米庫斯基(Barbara Mikulski)宣佈退休。米庫斯基參議員成就斐然,是美國國會史上任期最長的女議員:她先當了十年衆議員,後來又連任五屆參議員。

她的身高只有150一出頭,最出名的是從不聽信任何人的廢話,而且爲民服務數十載,總是不屈不撓爲女性和少數族羣爭取權益。參議院曾長年規定女性得穿連身裙裝才能進入議場,不過1993年有兩位參議員公然反抗這項規定,從此開啓女議員穿長褲套裝的時代,米庫斯基就是其中一位。

所以你可以想像,當我來到參議院議場,一拉開我被分配到的古董桃花心木議事桌的抽屜,赫然發現裡面刻着她的名字,我有多麼驚喜了。100多年來,歷任參議員都把名字寫進個人議事桌的抽屜,留下一連串人名歷史紀錄。能跟服務布萊恩家鄉的「芭姐參議員」(Senator Barb)有這樣的緣分,讓我感到意義非凡。

用過我這張議事桌的傑出參議員也不只有她。

我再往抽屜裡打量,發現還有巴拉克‧歐巴馬、保羅‧威爾斯通(Paul Wellstone,譯按:民主黨明尼蘇達州參議員,2002年因墜機意外喪生)、伊利諾州前參議員保羅‧賽門(Paul Simon)、羅伯特‧甘迺迪(Robert Kennedy,譯按:約翰‧甘迺迪的弟弟,於1968年遭暗殺)。

我從沒想像過自己會成爲美國參議員,光是置身議場已經很神奇了,但是知道我有天也會在這裡留名、就在這一連串用過這張桌子的偉人旁邊,感覺如夢似幻。

參議院的寶寶門

2017年七月,成爲參議員的六個月後,我再度懷孕。

令我們欣慰的是,這次孕期以足月告終。2018年四月,在我50歲生日過後不到一個月,麥莉‧珮兒‧鮑斯比(Maile Pearl Bowlsbey)從我的肚子裡飛到這世上。

我說「飛到這世上」是因爲這個精力充沛的小女生一分鐘也沒浪費。我生艾碧嘉兒折騰了36個小時,最後還是緊急剖腹,相較之下,我幾乎是在趕去醫院的救護車上生下麥莉,距我首次察覺宮縮不到一小時。

大家喜歡說我是美國第一個在任期間「生小孩」的參議員,但我總是很快糾正這些人:我是第一個在任期間「懷孕生產」的參議員。歷代以來,男性參議員一直都在任期間生小孩,即使他們未必承認那是他們的種。

我還有孕在身時,曾經商請民主黨參議員艾美‧克羅布查(Amy Klobuchar)幫忙更改參議院的規定,因爲她是章程委員會的資深成員。那時嬰幼兒不準進入參議院議場,要是這規定不改,我就不能投票或提案了。

我打算親喂麥莉,就跟從前對艾碧嘉兒一樣,所以沒辦法長時間與麥莉分開。我也不能把麥莉丟給幕僚就趕去議場投票——我的幕僚是聯邦政府僱員,就算只請他們幫忙帶一下下孩子,都構成利益衝突。

此外,參議院經常連續進行好幾小時的馬拉松式投票,所以規定要是不改,我總有一天會錯失投票機會。在參議院有47席民主黨、51五席共和黨(另有兩席無黨派)的情況下,每一票都事關重大。

艾美找共和黨大老洽談,他們幾乎立刻開始推託。年屆84歲的奧林‧哈奇(Orrin Hatch)似乎非常擔心,一旦爲我的寶寶改變規定,參議院就會莫名地被嬰兒淹沒。他極其嚴肅地問:「要是議場來了十個嬰兒怎麼辦?」

艾美說:「那就太棒了,多逗人開心呀。」

不過共和黨人還是憂心忡忡。要是我得在場中給寶寶換尿布怎麼辦?太有礙觀瞻了!議場禮節又怎麼辦?該要求寶寶遵守服儀規定嗎?

艾美以耐心和幽默感一一化解這些可笑的問題。她提議毋須要求寶寶穿長褲、裙子、領帶或鞋子,並使出冷麪笑匠的功力說:「寶寶也不必別參議員徽章,這實在太危險了。」

後來才發現,共和黨人是爲了掩飾他們最深切的憂慮,在打迷糊仗。最後他們總算從黨內找來一名願意開口的女性,向我們打聽他們真正想問的那件事。我是不是打算⋯⋯在議場內哺乳?

我說:「我跟你講,在一羣七老八十的男人面前掏出胸部,聽起來雖然誘人,可是我一點興趣也沒有。我真的只想投票而已。可是寶寶要是餓了,我就會喂她。」

這並沒有讓他們放心,「寶寶門」也繼續熱烈上演。有人又提議了,我不用進議場,只要帶寶寶進議場後面的衣帽間不就得了?投票時間一到,我就把頭從衣帽間連通議場的那扇門伸出來,揮手錶態!

這做法還真有先例:陸天娜的兒子亨利還是幼兒時,她就用這個法子迴避兒童禁止入場的規定來投票。

這個盤算只有一個難點:我進不去衣帽間。

衣帽間有兩扇門,一扇連通議場(帶着麥莉就不能走這扇),另一扇距離議場外的電梯只有幾步路,但還要爬幾階樓梯纔到得了,坐輪椅就沒轍了。即使我想訴諸這條權宜之計,就爲了讓他們記下我這一票,也行不通。

我們陷入了僵局,不論我和艾美爲更改規定說再多道理,共和黨人就是堅決不肯。我失望透頂,於是要凱特琳爲我下最後通牒。

我說:「告訴他們我一定會去投票,他們可以選擇要給外界什麼觀感。要麼就是他們讓我帶寶寶進議場,要麼就是我進場投個票馬上回家。又或者,如果得從衣帽間投票,我也照辦。」凱特琳看着我,心知我絕無屈服的可能,等着聽我要使出什麼殺手鐗。

我繼續說:「可是呢,妳或許也可以提醒他們,衣帽間入口就在媒體廳旁邊。爲了投票,我會把輪椅推到衣帽間的樓梯前,叼住寶寶爬到地面,一階一階撐上去。妳問問他們想讓媒體拍到哪種照片吧。」

凱特琳爲我傳了話,不可思議的是共和黨人還是不同意,顯然帶小孩進參議院議場實在太大逆不道了。直到共和黨的密蘇里州參議員羅伊‧布朗特(Roy Blunt)當上章程委員會主席(恰好在麥莉出生隔天),他總算說服黨內同志改變規定。

經過數週的爭辯和討論,2018年四月18號,參議院無異議投票通過,允許一歲以下的嬰兒進入議場。

第二天,我就帶着麥莉進場投票。她才十天大,比一個玩偶大不了多少。爲了遵循服儀規定,我在她的小鴨鴨連身衣外頭還加了件迷你綠色外套,不過我也只能守規矩到這個程度了——我打死也不會爲了遵守「場內不得戴帽」的規定把她的小軟帽脫掉。

我把自己推進議場,寶寶緊緊裹在胸前,很快投下自己那一票——對一個人選有欠理想的太空總署人事案投下反對票。

我原本想倒轉輪椅滑出議場,有趣的是,場內的參議員向我們團團圍過來。查克‧舒默(Chuck Schumer)快步上前來,面露大大的笑容俯身下來看麥莉,就連米契‧麥康諾(Mitch McConnell)都在艾美敦促之下走來看了一眼。

我的小麥莉在那天締造了歷史,成爲史上第一個進入參議院議場的嬰兒。當下我唯一的想法是:也該是時候了。很多女性想必心有同感。

(本文摘自《活着的每一天:譚美.達克沃絲回憶錄》/讀書共和國)

【內容簡介】在臺灣疫情最危急的時刻,她乘軍機送來75萬劑疫苗。

而她的一生,作爲女兒、母親、軍人,更是可歌可泣的故事。

面對歧視、貧困與傷殘,她從不退縮,樂觀面對。

她相信,再重的傷都可能痊癒。

活着的每一天,都是實實在在的恩賜。

美國聯邦參議員譚美.達克沃絲出生於泰國,成長於東南亞。兒時的家庭雖然富裕,父母的跨國婚姻卻不被長輩認同,讓她母親備受家人的羞辱。泰美混血的她,因爲臉上的雀斑與高壯的體格,更成爲同儕訕笑的對象。

她從小勤學苦讀,但重男輕女的父親認爲,女孩子只要幫忙做家務就好。她沒有因此放棄自己,凡事全力以赴、樣樣要得第一,希望因此能聽到父親的一聲讚美。

中學時代的譚美,因爲父親失業,一度得靠拾荒、領取救濟度日。貧困讓她深刻體會弱勢的絕望,也意識到社會救助系統的重要。

當2004年她駕駛的直升機被飛彈擊落,她成爲伊拉克戰爭中第一位雙腿被截肢的女兵。她對此從無怨言,反而深深感謝那些冒着生命危險救她一命的同袍弟兄。

「我根本不該活着,人卻還在這裡。我知道有人給了我第二次機會,每一天,我都一定要好好利用這條命。」──譚美.達克沃絲

46歲那年,經過無數的嘗試,克服了種種生理困難,譚美終於成功生下第一胎。日後她更將成爲美國史上第一位在任期內懷孕生產的參議員。然而,她曾被一個帶有意識形態偏見的醫生矇蔽,誤以爲自己沒有生育的機會。這段不幸的經歷,讓她決心要做女性身體自主權的守護者。

譚美.達克沃絲的一生歷經了各種的打擊,但她總以勤奮、勇氣與毅力來面對,更時常心懷感恩,努力爲弱勢發聲。《活着的每一天》是她的奮鬥故事,獻給每一位在逆境中需要人生疫苗的臺灣讀者。

2021年6月6日,譚美偕同其他兩位美國參議員──丹尼爾‧蘇利文與克里斯多福‧昆斯──來到臺灣,贈送臺灣75萬劑Covid-19疫苗。然而,譚美更在意的是對臺灣的自由民主的支持:

「我母親的家族其實來自廣東的潮州。他們徒步出走中國,爲的就是要逃離共產黨並追尋自由。我的母親在1940年代初期出生於泰國。因此,可以來到這裡支持這個區域的另一個民主社會,對我而言特別重要。我的家人和我深知自由的代價。而我在這裡,要告訴大家,美國不會讓臺灣孤軍奮戰。我們會站在臺灣的身旁,確保臺灣的人民有足夠的所需來克服疫情,並持續向前行。」

「永不放棄,永不認輸,永不拋棄倒下的同袍。」是譚美作爲軍人的誓詞,也是她對自己與同伴一生的承諾。

【作者簡介】譚美.達克沃絲(Tammy Duckworth)

現任美國聯邦參議員(2017至今),也曾擔任美國聯邦衆議員(2013-2017)。在此之前,她曾在軍中服務23年,並於2004年伊拉克戰爭中,在駕駛直升機時遭受敵軍攻擊而失去雙腿。不可思議的是,在重傷之下,譚美仍奮不顧身,一心掛念同袍的安危。她的英勇爲她贏得紫心勳章。而她的同袍冒死救回她一命的情誼,也讓她決心活着的每一天都要對得起他們。

2014年以中校退伍,在此之前她已積極投入退伍老兵的照顧工作之中。譚美的父親法蘭克.達克沃絲爲二戰與越戰的退伍老兵,她自己又服役多年,因此特別關心軍人福利,曾擔任伊利諾州退伍軍人事務廳廳長(2006-2009),隨後又被歐巴馬任命爲聯邦退伍軍人事務部助理部長(2009-2011)。

譚美出生於泰國,外公外婆來自廣東潮州,在1940年代爲了躲避共產黨的迫害而逃離中國,並在那裡生下譚美的母親。小時候的譚美家境富裕,隨着父親的工作旅居東南亞各地,但14歲那年父親被裁員之後,舉家陷入經濟困頓,過着顛沛流離、寄人籬下的生活。年少的她一度曾爲家中唯一的經濟支柱,靠領食物券、拾荒、在街頭髮傳單、賣玫瑰花爲生。

譚美於2012年的國會大選中勝出,成爲美國史上第一位身障女性國會議員,也是第一位泰裔女性國會議員。2016年更上一層樓,當選伊利諾州的聯邦參議員。50歲的那一年,她生下第二個女兒,成爲美國曆史上首位在任期間懷孕生子的參議員。

譚美在伊利諾州承襲了歐巴馬當選總統後遺留下來的參議院席位。作爲民主黨的政治家,她一方面極力捍衛女性、少數族羣的福利,主張擴大政府對經濟弱勢族羣的補助,同時也不遺餘力地爭取公立學校教師、退伍軍人的福利。

【譯者簡介】郎淑蕾

英法文專職譯者,現旅居英格蘭。

《活着的每一天:譚美.達克沃絲回憶錄》/讀書共和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