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摘精選》肉荳蔻竟比一塊新大陸來得有價值

肉荳蔻具有保存食物、調味、醫藥的功能,在當時的歐洲十分受到歡迎。(示意圖/shutterstock)

如果大家能從不同的觀點來看待各種不同的化合物,將可以發現許多隱藏在背後的趣味故事。在西元一六六七年荷蘭與英國簽署的《佈列達條約》(Treaty of Breda)中,荷蘭讓出他們在美洲新大陸的殖民地曼哈頓,以交換現在屬於印尼班達羣島之一的環狀珊瑚島:嵐嶼(Run);而英國則放棄了滿是肉荳蔻(nutmeg)(早期的珍貴香料之一)的嵐嶼,以換取合法進入美洲新大陸的權利。

當年英國人亨利.哈德遜(Henry Hudson)在尋找前往印度和傳說中香料羣島的「西北航道」(Northwest Passage)1,無意間造訪了曼哈頓地區(當時被命名爲新阿姆斯特丹),荷蘭人隨即向他宣示對當地的所有權。之後到了西元一六六四年,也就是新阿姆斯特丹總督彼得.史徒文生(Peter Stuyvesant)的任內,荷蘭竟被迫割讓這塊殖民地給英國。由於荷蘭的強烈反彈,加上對於其他領地的爭議,終使英荷兩國展開長達三年之久的烽火歲月。另一方面,由於英國佔據了嵐嶼,使得荷蘭無法實現壟斷肉荳蔻市場的美夢,更深化了兩國之間的嫌隙。對於一個向來以殘暴、屠殺與奴役方式進行殖民統治的荷蘭人來說,他們當然無法坐視英國人在肉荳蔻市場上獨佔鰲頭。歷過了多年的血腥征戰,荷蘭人終於成功登上嵐嶼,而不甘受辱的英國人,則時常攻擊荷蘭東印度公司滿載的貨物商船,以示報復。

荷蘭人無法忍受英國這種海盜般的侵略行爲,要求英國歸還新阿姆斯特丹。但英國人只答應賠償荷蘭東印度公司的損失,並要求歸還嵐嶼作爲彌補。由於雙方的態度都很強硬,加上嵐嶼上的戰役還未分出勝負,最後雙方以《佈列達條約》達成協議:英國可繼續保有曼

哈頓的所有權,但必須將嵐嶼歸還給荷蘭。雖然在這場交易中,荷蘭人看似佔了上風,不過隨着時間過去,新阿姆斯特丹(後來易名爲紐約)也逐漸繁榮興盛,這是英國當時始料未及的。只不過,對於當時的人們來說,肉荳蔻市場的無限商機,當然遠比一塊僅能容納數千人的新大陸更有價值得多。

肉荳蔻到底有什麼價值?爲什麼當時人們爲了得到它可以不擇手段?答案其實很簡單:就像丁香、胡椒和肉桂這類香料一樣,肉荳蔻具有保存食物、調味、醫藥的功能,在當時的歐洲十分受到歡迎。而最主要的原因是,人們認爲肉荳蔻可以有效防止橫掃十四至十八世紀歐洲的黑死病的傳播。

我們現在知道瘟疫是一種細菌性疾病,病菌藉由跳蚤、老鼠來散播。中世紀的人們以爲只要在脖子上掛着一包肉荳蔻就可以避免瘟疫,其實只是以訛傳訛的迷信。然而,若仔細研究肉荳蔻的化學特性,這種所謂的迷信其實也有它的道理。肉荳蔻的獨特香味來自異丁香酚(isoeugenol),具有這種化合物的植物通常都不受蟲害,更能驅走動物、昆蟲和細菌。或許正因如此,肉荳蔻中的異丁香酚可以殺死帶有病菌的跳蚤,達到預防疾病的效果(此外,買得起肉荳蔻的人通常相當富有,很可能住在更寬敞乾淨、老鼠更少的地方,因此更不容易染疫)。

姑且不論肉荳蔻是否真的能有效遏止瘟疫蔓延,它的地位和價值無疑是來自其中所含揮發性的芳香族化合物。舉凡人們對於香料貿易的探索和剝削、《佈列達條約》的簽訂、新阿姆斯特丹更名爲紐約等歷史事件,都可說是因爲異丁香酚這個神奇分子而引起的。

異丁香酚的故事,讓我們重新檢視許多對世界造成深遠影響的化合物。有些仍持續對人類健康與世界經濟帶來正面影響,有些則因爲負面的用途,逐漸退出世界的舞臺。無論如何,這些分子化合物或多或少都曾經在人類演化或文明發展的劇本里,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

1 地理上位於加拿大北極羣島間的蜿蜒航道,爲大西洋和太平洋最直接的連通路徑,是早期航海家亟欲尋找的目標。但由於該水域長年冰封,因此實際上並不存在。近年受到地球暖化及溫室效應的影響,「西北航道」已經貫通。(本書註腳除審訂注外,皆爲譯者或編者所加,以下不再特別說明)

(本文摘自《拿破崙的鈕釦》/商周出版)

【內容簡介】

化合物結構的微小變化,

是如何徹底改寫了人類歷史?

17個讓你大呼過癮的有趣故事

17種不可不知的化學分子

歷史有多重要,問化學家就知道!

‧一樁廚房圍裙燃燒事件,促成了爆裂物炸藥與電影工業的興起?

‧避孕藥的發明,是男性對女性的壓迫?

‧某種化學分子的發現,使新阿姆斯特丹被改名爲紐約?

‧歐洲人對於使人上癮的生物鹼分子──咖啡的熱愛,引發了中國共產黨革命的開端?

‧拜耳公司尋找更具效力的阿斯匹靈分子時,竟陰錯陽差地成爲第一個合成海洛英的工廠?

錫制鈕釦在低溫時,會因化學作用而崩解成粉末狀。1812年拿破崙對俄軍戰役的大潰敗,就是因爲俄羅斯的冰天雪地,讓這支堪稱史上最大軍旅因衣不蔽體而敗北。如果當初這些軍衣上的錫制鈕釦在低溫時不會裂解,法軍是否就能繼續東征,將歐洲歷史推往完全不同的方向?

本書透過生動筆觸與引人入勝的細節描述,講述17種在人類歷史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化學分子。從哥倫布與麥哲倫爲了尋找香料而前往新大陸的故事,到PCB分子造成的嚴重污染事件。化學分子不但是人類探險活動的推手,也成就了文化、工業、法律、醫學等各方面的進步與發展。

從化學結構的觀點,讓我們從全新的、微觀的有趣角度,認識人類歷史與當代文明。

【作者簡介】

潘妮‧拉古德、(Penny Le Couteur)

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卡畢蘭諾學院教授, 曾獲加拿大傑出化學教育獎(Polysar Award),多次受邀出任自然及應用科學機構要職,包括加拿大化學學會以及女性科技學會主席。

傑‧布勒森(Jay Burreson)

應用化學家。於夏威夷大學進行博士後研究,曾獲得美國國家衛生院的特別獎學金。

現爲美國俄勒岡州高科技公司主管。

審訂 何子樂

國立交通大學應用化學系講座教授。國立臺灣大學畢業,加拿大UNB哲學博士,致力於有機化學的研究。曾受教於兩位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分別爲:1990年的哈佛大學Elias J. Corey教授、1994年的南加州大學George A. Olah教授。着有《想像比知識重要》、《化學花絮》、《化學攬勝》、《科學趣事:勢難敵匹》等。

《拿破崙的鈕釦》/商周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