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負責任的消費金融”?首份行業標準聚焦過度負債、消費者保護

在某網絡投訴平臺上,以“消費金融”爲關鍵詞搜索,有接近16萬條投訴,內容涉及暴力催收、實際利息過高、捆綁銷售變相收取高額服務費/擔保費、用戶信息泄露等。

上述問題的多數投訴對象爲消費金融公司。隨着業務快速擴張和產品多元化,我國10萬億級的狹義消費金融範疇內,提供商除傳統商業銀行、持牌消費金融公司外,互聯網小貸等更多類型的平臺陸續加入其中,業務模式不斷創新、服務對象持續下沉。作爲普惠金融的重要組成,消費金融與廣大消費者息息相關,也是接下來賦能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力量,促消費大背景下,構建行業良性發展機制日益迫切。

近日,首屆“消費金融高峰論壇”在重慶舉辦,論壇上發佈的首份“負責任的消費金融標準”(下稱“標準”)指出了我國消費金融發展的特點、面臨的問題,爲行業健康發展設立多個指標,並從適當性管理、負責任的營銷等維度爲金融機構提供了新的指引。

論壇上還成立了國內首個“消費金融服務聯盟(重慶)”,簽約成員包括中信銀行、華夏銀行、平安銀行、恆豐銀行、浙商銀行、重慶農商行、螞蟻消金、度小滿等19家金融機構。

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末,重慶涉及消費的金融機構(組織)超80家,消費貸款規模同比增長30%,其中3家消費金融公司貸款餘額佔全國消金行業的26.67%,居全國首位;網絡小貸個人消費貸款餘額連續8年居全國同業首位。

消費金融四大問題亟待改進

上述標準由上海金融與發展實驗室課題組和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重慶監管局課題組共同撰寫。

根據央行數據,截至2023年末,我國住戶本外幣貸款餘額達到80.1萬億元。其中,住戶消費性貸款(不含個人住房貸款)餘額19.77萬億元,同比增長9.4%,增速比上年末高4.7個百分點;住戶經營性貸款餘額22.15萬億元,同比增長17.2%,比上年末高0.7個百分點。這也意味着,我國除房貸以外的零售信貸規模已經突破40萬億元。

而據標準報告數據,截至2023年3月末,我國狹義消費信貸餘額已突破18萬億元,截至2022年12月末,信用卡應償餘額已逼近9萬億元。

在這背後,金融科技對業務發展的驅動日益明顯,我國消費金融業務產品、機構、服務對象均呈現多元化趨勢,模式不斷創新。但在滿足不同資金需求的同時,也催生了一些亟待改進的問題。對此,報告提到了四點:一是多頭借貸、過度負債;二是金融消費者保護變得更加迫切;三是結構性失衡,業務覆蓋面仍需向新型主體拓展;四是數據安全、隱私保護成爲重點。

報告指出,當前我國徵信體系還不完善,由於缺乏全國性的個人信用信息數據庫,在部分互聯網消費金融平臺的借貸記錄尚未納入央行徵信系統的情況下,如果單個借款人在一家以上平臺上發生借貸行爲,金融機構難以準確辨識。此外,平臺也可能會因爲徵信系統不完善,在遇到收入造假等情形後出現過度授信。加上消費貸缺乏直接還款來源,過度負債帶來的“借新還舊”“以貸還貸”還會導致債務風險不斷積累,長此以往可能導致逾期和惡意逃廢債增加,嚴重影響市場環境和行業可持續發展。

數據安全、隱私保護也是金融消費者密切關注的話題,上述平臺投訴中不乏相關描述。“數字技術的普遍運用是把‘雙刃劍’。”報告指出,科技在帶來便捷金融服務、促進消費金融快速發展的同時,在信息收集使用方面也存在不少問題,包括消費者“知情-同意”原則被弱化,金融消費者自主選擇權受到限制,收集的“必要信息”範圍過寬,以及基於數據挖掘下的“精準營銷”容易誘導更多資信脆弱的人羣掉進超前負債的消費陷阱等。

此外,報告指出,在大量數據、信息收集、處理和傳遞的過程中,也潛藏着客戶信息泄露、資金被盜等諸多侵害金融消費者權益的行爲。在數字技術廣泛應用的環境下,不負責任的消費金融會放大或擴散金融風險,可能給消費者造成範圍更廣也更嚴重的損失。

“負責任的消費金融”標準是什麼?

在上述分析的基礎上,報告從利益相關者視角提出了“負責任的消費金融”的“三支柱”框架體系,一是負責任的提供者(銀行、消費金融公司、小貸公司和其他機構)要提供適當、有效的金融服務;二是負責任的監管要完善消費金融的政策扶持和監管機制;三是負責任的金融消費者要明確認知風險與收益的對等關係,由“賣者盡責、買者自負”替代“剛性兌付”。

具體看“負責任的消費金融”標準,據上海金融與發展實驗室主任曾剛介紹,課題組將“負責任的消費金融”標準分爲5個主題及多個指標,5個主題分別爲社會與環境、消費者保護、消費者促進與提升、數字金融業務風險管理、合作方管理。

“在如今促消費的大背景下,機構與消費者的金融健康尤其需要關注。”曾剛指出,在研究框架下,“負責任的消費金融”要關注包括過度負債、資金違規使用、結構失衡等問題,也從適當性管理、負責任的營銷、合作方管理等維度提供指引。

課題組結合調研情況指出,不少機構在消費者保護方面的更多精力還停留在降低消費者投訴等層面。曾剛認爲,要做負責任的消費金融,不是簡單地消除和屏蔽所有的問題,而是通過引導各方的行爲,持續完善消費者保護的市場環境,拓展消費者保護的範圍,提升消費者保護的質量。

另據曾剛介紹,考慮到全球範圍內社會責任概念向ESG拓展升級的大趨勢,以及當下消費金融在支持國家戰略中需要發揮的重要作用,標準在狹義的“負責任金融”主要關注消費者權益保護的基礎上,將環境、支持國家戰略因素等廣義的社會責任也納入自律框架,關注消費金融業務發展與宏觀經濟政策導向的一致性,聚焦消費金融助力消費恢復、激發潛在需求。

消金公司如何實踐“負責任的消費金融”?

作爲銀行之外消費金融的重要補充,消費金融公司近年來發展迅速,機構數量已增至31家(2023年新增1家)。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末,消金公司資產總額和貸款餘額雙雙突破8000億元,同比增幅均超過17%,服務客戶人數超過3億人。最近6年來,行業資產和貸款規模的年複合增長率均在25%以上,客戶年複合增長率則接近43%。

雖然消金公司業務佔整體消費金融市場規模尚小,但其業務覆蓋面不斷擴大,服務客羣逐漸下沉。其中,41.67%的消費金融公司一二線城市客戶佔比上升,45.83%的消費金融公司在三線及以下城市客戶佔比上升,35%的消費金融公司在縣域及以下區域客戶佔比上升;2022年,新增縣域客戶達8741萬人,較上年增長11.24%,累計達2.45億人次,有16家消費金融公司新增縣域客戶數較上年同期上升。

在差異化競爭趨勢下,大量投訴的另一面則是機構對“負責任的消費金融”的實踐探索,方向包括積極踐行普惠金融、倡導綠色導向、加強科技賦能鄉村振興、提升數字化風控能力、服務新市民羣體,以及加強合作商管理等。

在客戶最關注的消費者保護方面,不少消金公司已經將消保理念納入公司治理體系,通過完善信息披露、改進營銷/定價/產品設計等匹配不同消費資金需求、提升弱勢羣體/特殊人羣服務體驗、多渠道進行消費者教育等。

以行業頭部企業螞蟻消金爲例,據記者瞭解,公司通過精準授信、限制場景、提供管理工具等多維度舉措來確保資金真實流向消費,避免消費者滑向過度消費。據介紹,花唄上線的全國首個理性消費管理工具“賬單助手”,提供賬單管理、花超提醒、還款建議等功能,引導用戶形成理性習慣,2.5億使用者中有超過1億是90後年輕人。

就在3月18日,修訂後的《消費金融公司管理辦法》(下稱《辦法》)正式發佈,對機構註冊資本、出資人條件、業務範圍和經營規則等均提出新的要求。這也意味着,在《消費金融公司試點管理辦法》(2009年發佈,2023年修訂)之後,時隔10年,處於新環境、發展呈現新特點的消費金融公司,迎來全新的監管階段,消金公司面臨不同程度的整改壓力。有市場人士總結爲,不達標公司忙整改,頭部公司忙發展,消金牌照含金量進一步提升。

記者也注意到,在目前的標準框架報告中,量化評價指數較少,更多以案例列舉來呈現機構實踐探索,除了螞蟻消金,報告還提到了招聯消金、中郵消金、北銀消金、平安消金、海爾消金、杭銀消金、湖北消金、馬上消金、中信消金、南銀法巴消金、中原消金等企業在不同方向的負責任實踐。據瞭解,這是因爲課題組在實際研究中遇到了數據獲取的難點,一方面與我國消費金融機構發展歷史比較短、積累比較薄有關,另一方面,此前機構披露程度不同,標準不統一,數據橫向展示、比較、彙總都存在困難。

“標準發佈只是一個起點,希望消費金融機構能在這些負責任的領域增加實踐,提高披露頻次,在未來逐步完善。”曾剛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