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壽全/澄清施打新冠疫苗「猝死」機率迷思
新冠疫苗從六月初開始提供給年長者施打,短短十餘天,就發生了一百多起可能與「疫苗相關」的猝死事件,雖然當局還是強調打疫苗「利大於弊」,但各地一時間還是出現了「緩打潮」,也讓醫界憂心疫情的控制會受到影響。我們究竟該以什麼態度來面對這項「危機」呢?
其實施打疫苗原本就有導致死亡的風險(引發嚴重免疫反應直接致死,或因其他副作用造成壓力(stress)使原存的心血管疾病惡化等),只是許多疫苗施打期間拉得很長,新冠疫苗卻因爲疫情緊急,衆人擠在很短時間內打,纔會如此讓人覺得「驚悚」。
但猝死是否與疫苗直接相關,並不容易很快確認,尤其是死因的釐清,往往需要遺體解剖,若家屬不同意,就可能得不到答案。但在「可能有關」的疑雲籠罩下,說明若未盡周延,恐還是會讓疫苗的推動大打折扣。
從客觀的角度看,臺灣短期的現象絕非「真相」,現在的疑慮既然聚焦在AZ疫苗上,所以「真相」還是應該從產製原廠且施打最多的英國去找。
根據報導,英國截至六月初,AZ疫苗已施打了4020多萬劑,死亡860多例,所以機率大約是十萬分之二,而感染新冠病毒則死亡率平均約百分之二(全球統計),所以臺灣有專家表示,染疫死亡的機率遠大於施打疫苗,因此還是建議要打。
這個看似合理的分析,其實少考慮了一個因素,就是染疫的機率有多少?如果個人防護做好,社區隔離措施完善,則染疫機率可能趨近於零。以趨近於零的機率去乘染疫死亡機率,結果還是趨近於零,比十萬分之二來得低,所以只比較染疫後與施打疫苗後的情形,並不是說「利大於弊」強而有力的理由。
▲染疫住院。(示意圖/取自免費圖Pixabay,圖中人物與本文無關)
機率(或說概率、或然率)是生活上常被提到的觀念,但如果運用不當,就會造成誤導或迷思。因此,面對施打疫苗,也可能出現迷思,姑且稱爲「丟銅板」迷思吧。因爲有出現猝死的風險,所以輪到某人打疫苗時,則結果不就是活着(銅板正面)或死亡(銅板反面)兩種狀況嗎?
我們絕對不能輕忽「丟銅板」迷思的影響,因爲這種心理,正是讓許多人產生恐懼的原因。正確的機率觀念應該是「取袋球」。給一個袋子,裡面有十萬顆白球,只有兩顆黑球(年長者的袋子可能三或四顆),則從袋子中取球,拿到黑球的機率,纔可以拿來類比施打疫苗發生憾事的風險。
回頭看英國施打的輝瑞/BNT疫苗,2500餘萬劑,共400餘人死亡,機率約爲十萬分之1.5,雖比AZ好一些,但也不是沒有,莫德納疫苗則施打數量少,還沒有公平比較的基礎,整體來說,施打新冠疫苗致死的機率是相當低的。
▲丟銅板迷思。(圖/免費圖庫pexels)
風涼話就不必了!
當然,猝死絕大多數與心血管疾病有關,所以已知有心血管疾病者,的確可以選擇把自己保護好而暫緩施打,因爲要達到羣體免疫,並非百分之百施打。
但對於一般的狀況,疫苗施打還是要儘快普遍推動,只是政府絕不能再用「75歲以上每天自然死亡也有200多人,彷彿現在死這些人沒什麼」這樣的「風涼話」來唬弄大衆,必須強調「真相」呈現的數據,更要破除錯誤的機率迷思,以免人民錯失防護自己的機會,進而影響羣體免疫目標的達成。
熱門點閱》
► 蔡錫勳/日本疫情持續中!辦妥東京奧運成菅義偉「防疫大作戰」
●本文獲原作者授權,轉載自「施壽全」臉書。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