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論廣場》美中疫苗外交戰在東南亞升溫(蘇泳霖)

菲律賓所有參與東京奧運的運動員皆接種了中國科興疫苗。圖爲5月28日菲律賓運動員接種科興疫苗。(新華社)

疫情加重的越南近日獲得美國捐贈300萬劑的莫德納疫苗,而近1個多月來,東南亞有4國先後決定不再使用陸制科興疫苗,雖然各國的理由不一,也沒有刻意將停用科興的決定做出政治化論述,但結合拜登上臺後美國採取多邊主義圍堵中國的策略,可以從中嗅出美中「疫苗外交戰」升溫的味道。

今年6月7日,新加坡衛生部宣佈全國疫苗接種數據只計入莫德納和輝瑞兩款,故已施打科興疫苗的近2萬人被排除在外。7月12日,泰國政府宣佈將爲接種科興疫苗的民衆補打AZ疫苗,以增加對變種病毒的免疫力。幾乎同一時間,印尼政府決定爲接種科興的醫護補打莫德納疫苗。7月15日馬來西亞政府亦宣佈,該國購入的科興疫苗打完後將不再進口,以打BNT疫苗爲主。

簡單分析,可以釐清東南亞4國不用科興疫苗的三個原因:第一,缺少科興疫苗對Delta變種病毒的保護率數據。第二,原有科興疫苗存量已消化完畢,不再進口新的批次。第三,嘗試混打不同技術路線的疫苗以增強保護力。從表面看,上述三點原因的確是基於科學和現實情況,儘管科興和國藥這兩款陸制疫苗一起被列入WHO認證清單,但由於臨近印度的東南亞是受到變異毒株影響最大的地區,當地透過政策調整,採取更有針對性、保護力的措施應對Delta病毒,本無可厚非。

然而,看似科學的決定背後,有兩個重要政治層面的原因被忽視,而這兩個原因恰好牽涉到美、中圍繞着全球領導力、影響力的激烈競爭。首先,促使東南亞4國做出停用陸制科興的決定,主要是美製輝瑞、莫德納疫苗「後來居上」成爲供貨主力品牌,這與美、中兩國的疫苗策略密切相關。疫情爆發後,美、中疫苗研發幾乎同時啓動、同時審批、同時施打,但由於美國本土疫情嚴重、大陸疫情輕微,故美國在國內施打覆蓋率達標後,再啓動對外供貨;而大陸選擇先將陸制疫苗向傳統友邦和「一帶一路」重點國家供貨,自身疫苗施打初期則較慢。

但今年大陸入境檢疫出現零星「破口」,進而導致本土疫情局部爆發後,在官方強力推動下,目前大陸「衝刺」的目標是在年內達成70%以上的「免疫屏障」,而這對包括科興在內的陸制疫苗的供應壓力就陡然增大,必然會影響到後續對海外的出口和供貨。藉助這個「時間差」,美製疫苗後來居上,彌補了半年前因大陸「先下手爲強」對外提供疫苗而造成的劣勢。

其次,科興疫苗在東南亞逐漸遇冷,也可能和美方正在籌組排除陸制疫苗的「接種者免檢疫入境小圈子」有關。向來在美中之間保持靈活身段的新加坡,此次將科興疫苗排除出全國疫苗接種數據的舉動,十分耐人尋味。同樣,今年4月時歐盟成員匈牙利採認國藥疫苗,但7月初歐盟爲恢復自由跨境流動而推出的「新冠數位證明」卻排除了兩款陸制疫苗,這背後有無政治因素,不言而喻。

具有美國遏中色彩傳統的東協,雖在RCEP上展現出擁抱中國市場的姿態,但在拜登政府重拾多邊主義的背景下,仿效歐盟在自由跨境流動的疫苗清單中排除陸制疫苗的可能性不容低估,東南亞4國短期內先後表態停用科興可能就是預兆。(作者爲智庫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