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論廣場》後疫情時代 兩岸關係雪上加霜(蘇泳霖)

圖爲桃園機場入境檢疫。(陳麒全攝)

最近大陸社會因「網紅醫師」張文宏提出「與病毒共存」遭到中共前衛生部長高強及部分羣體嚴詞批判,掀起一股驚人的輿論風暴。這背後折射出新冠疫情早就超越醫療、衛生、科學本身,已成爲考驗各國社會運轉與施政正當性的重大議題。

人類是否會與新冠病毒長期共存?尚難有確切答案。但可以確定的是,至少在5年之內,人類社會必須要習慣於疫情重構的新世界秩序、新生活方式。因此,對於本就已經相當複雜敏感的兩岸關係而言,如何「與疫情共存」的確是一個需要嚴肅認真思考的課題。

疫情雖未對兩岸既有貿易、商務、金融等經濟互動產生直接影響,但對兩岸民間「面對面」交流的衝擊,已經造成了短期內無法補救的後果。最直接表現在:當兩岸彼此入境強制檢疫隔離14天成爲常態,兩岸民間交流的意願、效果以及呈現形式,以及背後所牽動的雙方用於兩岸交流的政治、經濟、社會資源佈局,都遭到不同程度弱化、折損。

以大陸每年舉辦最多、投入最大的兩岸論壇類交流活動爲例,雖然臺灣有人批評此類活動形似「大拜拜」,效果存疑,綠營亦以「統戰滲透」警惕之,但不可否認,年復一年的兩岸交流活動,還是可以基本維持兩岸善意互動、密切溝通的氛圍和格局。去年至今,大陸透過線上、視訊方式延續了重要論壇類活動,並轉而邀請更多在大陸常住的臺灣嘉賓、學者、青年與會,但實際效果還是大打折扣,遑論那些面向普通臺灣基層百姓、學子的交流營隊紛紛中斷,往日絡繹不絕的榮景不再。

在兩岸各自防疫優先、對境外輸入嚴防死守的現狀下,雙方暫停或削減直接交流規模的確情有可原,更何況大陸也曾經設計過福建「先行先試」開放臺灣人免隔離入境的政策,並一度付諸實施,除了遭到內部網路民意反噬外,5月起爆發的臺灣本土疫情也讓這個政策不了了之。蔡政府在年初表態願逐步鬆綁兩岸往來,但隨後「疫情受控」的前提不復存在,雖然目前臺灣本土疫情已經放緩,但社會上也沒人再關心當初政府有意放開兩岸民間交流的規畫。

5月的臺灣本土疫情與7月的大陸江蘇疫情,都令兩岸社會再次感受到防堵病毒之難,也體驗到一旦出現破口將給民衆生命健康和社會運轉帶來相當大的傷害。由於變異病毒削弱疫苗保護力已經是被科學驗證的事實,故在可以預期的一段時間內,兩岸執政當局應該都不會貿然開放「疫苗泡泡」,因爲海外有案例已經證明:即便打疫苗、有抗體、入境核酸採陰,還是有可能把變異病毒帶入本土、帶入社區。

因此,如何「與疫情共存」的確是考驗兩岸關係的迫切問題。當最基本的民間交流都停擺,往返兩岸交流要付上起碼28日的時間成本,久而久之,兩岸關係就會只剩下那些看似亮眼的經貿數字,以及螢幕前遙不可及的身影,反之兩岸網路的謾罵、雙方菁英之間的猜忌會愈來愈盛,兩岸30多年來交流基礎毀於一旦並非危言聳聽。(作者爲智庫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