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論廣場》藍白分合 牽動地方政治板塊(蘇龢)

黃國昌先是在開議前一天批評國民黨「唱和綠營」,再讓國民黨改變原本立場,支持其加開院會的主張,這是三黨不過半的現狀:民衆黨不是老大,卻能決定誰是老大。(資料照/王揚傑攝)

立法院開議首日,焦點圍繞黃國昌。他先是在開議前一天批評國民黨「唱和綠營」,再讓國民黨改變原本立場,支持其加開院會的主張,這是三黨不過半的現狀:民衆黨不是老大,卻能決定誰是老大。

黃國昌在政壇的缺點很多,卻少有人質疑他的論述能力,「黨團總召」可說是他最能發揮之處。儘管民衆黨只有8席,但朝野協商是一票否決制,到了真要表決時,只要藍綠意見不合,民衆黨就成了關鍵少數,動見觀瞻。

因此,未來朝野協商每一次意見不合,都等於是藍、綠與黃國昌「即時辯論」的時刻,國民黨更爲辛苦,出手不能太輕太重。因此,國民黨必須出現能「單挑黃國昌」的悍將,不只是在自己的支持者,也能爭取到注重邏輯、論理的年輕族羣認同。

曾經國民黨以「戰鬥」作勳章,但時至今日,「戰鬥」已經是基本款了。太陽花運動後國民黨人人喊打,或者民進黨執政初期黨、政、媒匯爲一體的時期,跟民進黨「戰鬥」還有一點悲壯感,但現在批評民進黨已經沒什麼風險,不會光靠着戰鬥的姿態就讓選民感動。

要在政治攻防中脫穎而出,必須戰鬥加上論述。扁政府時期朝小野大,當時國親系出同門,聯手以立法權成功限縮行政權,也引來民進黨「在怎麼野蠻」、「爲反而反」的批評,對抗的戰場就是論述。

反觀現在的藍白,支持者涇渭分明,雖說必須聯手才能制衡民進黨,但如何「制衡」,則莫衷一是。以居住正義爲例,國民黨主張放鬆青年貸款,民衆黨卻是要提高利率;國民黨希望恢復特偵組來保障司法公正,民衆黨卻反對疊牀架屋;即便對青年最重要,最應是藍白共識的不在籍投票,應該要哪種不在籍,是擴張到「通訊投票」、「境外投票」,或者只是境內的「移轉投票」,都會是對抗的焦點。

這些由總統大選政見累積而來的差異,凸顯的是藍、白支持者價值觀的不同,這些不同在未來2年會逐漸磨合,或更爲分裂?兩黨是各自在同溫層取暖,還是有勇氣向對手支持者「侵門踏戶」?黃國昌反應快速,言詞鋒利,對法案也算認真,然而卻慣於打高空、不接地氣,國民黨也應該要有人能凸顯這點。

近來基隆東岸廣場的議題轟轟烈烈,前後任基隆市長謝國樑與林右昌更直接開幹。然而根據民調,基本上就是「國民黨支持謝國樑,民進黨支持林右昌」,還是迴歸基本盤;那麼顯然,民衆黨的支持者認同哪一方,就會成爲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不只是在國會,民衆黨在各個縣市也都將是關鍵少數,國會的攻防連動着地方的民意,未來的立法院,將是改變政治板塊的第一張骨牌。(作者爲政治幕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