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論廣場》折衷方案 藍白合的唯一契機(林保淳)

藍白合陷入僵局,左起爲國民黨總統參選人侯友宜、民衆黨總統參選人柯文哲。(中時資料照)

「藍白合」因正、副總統的歸屬問題,至今仍僵持難下,柯文哲陣營還是堅持用「全民調」,但願讓子3%;而侯朱陣營則標舉出兼容「德日選一」的方案。雙方的智庫學者,各爲其主,隔空交火,嘈嚷不休,但顯然都未能說服對方,「藍白合」的前景,還是陷於一片朦朧模糊的愁雲慘霧之中,教許多巴盼「藍白合」的非綠選民心焦氣躁。

不過,就在這片霧霾之中,似乎也隱隱透出一線光明,循此追索,或許猶有可能達成希望。

「藍白合」是政黨與政黨間的合作,而在過去商談的階段,藍白雖仍各具自主性,但也已有了相當程度的共識,從「政黨輪替」、「聯合政府」到未來的「內閣制」,都是共同努力的目標,這就是極爲穩固的合作基礎。現在卡關的癥結,只在正、副總統人選的決定方式而已。

政黨間的「競合」,當然不同於政黨之中的競爭,除了人選的個人魅力之外,如果忽略了政黨的實力,顯然就是有所偏頗的。柯文哲的個人魅力,無可置疑地,是高過於侯友宜的,如果只用「全民調」作抉擇,即使讓子3%,柯文哲仍然可能穩居勝算,這正是柯陣營的優勢所在,一定是當仁不讓,必欲堅持到底的。

但是,國民黨的政黨實力,儘管已大不如前,無疑還是遠遠勝過民衆黨多多的,當然也斷然沒有棄之不用的道理。侯朱陣營最近標舉出的方案,就是在仰仗政黨實力,欲藉此扳回一城。

藍白雙方,就在此處產生齟齬和矛盾,是以各有堅持,不肯相讓。客觀來說,侯朱陣營提出的「日式」方案,是絕對不可行的,國民黨提名的區域立委,多過民衆黨太多,如果援用這方式,等於將總統大位拱手讓給了侯友宜。因此,我們也可以看到支持民衆黨的學者,集矢而攻,幾乎都針對「日式」的不合理而論;而相對地,對於「德式」,卻明顯只是點到爲止,「存而不論」,就是連國民黨陣營的學者,也少有着墨。

這是非常值得玩味的現象。我們姑且不去討論「德式」的背後隱藏着的與臺灣制度不合的問題,其實,這就是純粹就政黨實力的評量,「政黨民調」其實在臺灣早已行之有年,甚至比個人的民調更接近實情。但藍白兩黨對此卻不約而同地避而不談,是否就隱含着未來「藍白合」可能成功的契機,只是雙方暫時「拉弓不放箭」,只是在等待着最佳的時機?

既是政黨合作,個別人選的魅力,與政黨的實力,都是必須加以考量的,排除任何一項,都絕對沒有公平性可言。因此,如果要說「全民調」,兼採兩者,既可以呈現出候選人的羣衆魅力,也足以展現政黨的實力,其實才是最公平與恰當的方案。

就個人魅力來說,柯文哲應該可以獲得較高的支持;而就政黨實力來說,侯友宜則可能佔於上風,兩者折衷,鹿死誰手,其實還在未定之天。以侯友宜目前的表現來說,其實已是相當可圈可點,就是比個人民調,也未必會遜色多少;而民衆黨的政黨聲勢,由於柯文哲的羣衆魅力,也漸有與國民黨並駕齊驅的趨勢,藍、白兩黨其實都各有基本盤,也都各有努力的空間。

因此,藍、白兩黨如果真的願意合作,未來唯一的可能,就是兼採「個人民調」與「政黨民調」的全民調一途。至於佔比多寡,可由兩黨主事者協調、商談。

「藍白合」既是臺灣6成以上的民意主流,代表了臺灣民衆對「政黨輪替」的熱烈渴盼,藍白雙方的主事者,應當深刻體會到「合則兩利,分則兩傷」的道理,時日無多,良機不再,當斷不斷,反受其亂,套句管中閔校長的話,「若是有心爲家園,退步也就能向前」,就趕緊作出攸關於臺灣未來和平、繁榮的抉擇吧!

(作者爲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退休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