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論廣場》亟待重視的女性創業歧視問題(李學文)

雖然近年來全球都在推崇新創與女力,但女性創業仍然面對許許多多的不平等。(示意圖/達志影像)

2021年在一個機緣下,我與夥伴共同成立了一家以數位聲音內容品牌打造與經營的公司,也因此認識了許多的女性新創企業家,得知許多非常具有永續精神的社會企業理念。

舉例來說,陳雲紅女士爲推動臺灣合唱音樂教育普及,2000年與朋友創立「臺灣合唱音樂中心」(TCMC),舉辦各類合唱音樂教育課程及活動,以多元培育合唱音樂人才。專注於天然飲食、四季料理研發的團隊「酸女孩」,創辦人蔡靜如則以料理包裝、食譜出版、商品研發爲核心,實際上想做的,是喚起臺灣人的飲食自覺。時尚產業對環境造成的傷害早已不是秘密,「Story wear」創辦人陳冠百以不製造垃圾爲前提的零廢時尚品牌,致力將環保、時尚與社會企業3個概念加以結合,讓永續時尚概念在臺灣萌芽生根。

當然,諸多的女性創業家在分享理念的同時,也不免會陳述一些女性創業過程中所面臨的困境,特別是這些困境許多都是與兩性平權議題相關。

首先,在「尋求資金」方面,很多創投的傳統都帶有些偏見,其一便是不投女性創辦人(female founders)創立的公司。根據媒體的報導,Girls in Tech的創辦人兼執行長Adriana Gascoigne曾表示:「自2012年起,女性創業者所募集的創業資金僅佔所有創業資金的3%」,這數字與世界女性人口占比顯然不符合比例原則。波士頓顧問諮詢公司(BCG)也提出相關研究,當女性創業家向投資者簡報提案,以尋求早期資本時,她們所獲得的資金遠低於男性創業家,平均差距超過100萬美元。

女性新創企業難道真的不具投資效益?

BCG也同時指出,由女性創辦的企業,最終收益經常高於男性,每募得1美元,女性創業家獲得78美分收益,而男性創業家則是獲得31美分。首輪資本公司(First Round Capital)亦指出,相較全由男性組成的新創團隊,有女性參與的公司業績高出63%,顯示出女性創業公司值得投資。女力成爲今日社會、經濟議題的主力,實是良有以也。

女性新創遇到的不公待遇還有什麼?根據報導,比起男性創業,女性創業更要克服性別創業歧視問題,像是被投資人問到「短期內有沒有結婚計劃?」、「妳如何平衡家庭與事業?妳如何兼顧一切?」

「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簡稱SDGs)是今日全球的一種重要精神文明指引,它的前身是「聯合國千禧年發展目標」(Millennium Development Goals,簡稱MDGs),2015年9月25日,聯合國拍板定案,宣佈永續發展目標正式接替千禧年發展目標,並且以2016年爲永續發展元年。較令人遺憾的是,在2015年所公佈的回顧報告中,相較於其他指標的發展,「促進性別平等並賦權女性」(PROMOTE GENDER EQUALITY AND EMPOWER WOMEN)仍是相對錶現較差的指標。

轉眼7年過去,2022年適逢《性別平等工作法》實施滿20週年,平心而論,在此期間經過政府及社會各界的努力,兩性的法治基礎、性騷擾的防治、育嬰假制度的設立、職場性別歧視、性別平權等等方面都有了一些進步。只不過,舊的兩性平權獲得改善,但新的兩性平權問題可能又默默地興起,非常值得注意。

雖然近年來全球都在推崇新創與女力,但當我們環顧工作的周遭,都會發現女性創業仍然面對以上許許多多的不平等,使得豐沛的女力資源與女性創業像是一些美麗的口號一般,大大減損了女力新創的效益,這也將會是SDGs未來可能會面臨的新的兩性不平等問題。

所幸政府也開始提前注意到這個潛在問題。爲推動社會公益多元應用、達成全民有感創新,期許運用通訊傳播科技,支持公益與社會發展,數位部也於今年初公開向民間廣徵通訊傳播創新公益服務相關案件,並以永續發展目標爲其中重要的精神主軸,女性新創歧視的問題也得到相當的重視,算得上是一個具有前瞻性的好的開始。(作者爲科技媒體專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