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論廣場》亞細亞的新視野(楊渡)

美國在東亞與日韓結盟,築圍堵島鏈,但中國卻逐步走向中亞、西亞大陸。(達志影像)

羅大佑有一首〈亞細亞的孤兒〉,當年爲了逃避新聞局的歌曲檢查,還加上一句獻給越南難民之類的,但所有聽到的人都知道,那是在描寫臺灣。然而本文想談的卻是另一個亞細亞。最近重讀張承志〈亞細亞主義〉文章,感觸特別深。對亞細亞有着完全不同的體會。

張承志的論述乃是要找回亞細亞的主體性。他認爲現在對亞洲的觀點,主要是由歐洲殖民主義者定義的。以歐洲爲中心,所以名「近東」,而後是「中東」、「遠東」。然而在15世紀之前,當伊斯蘭文明興盛時期,鄂圖曼土耳其帝國仍強大之時,整個隔在中國與歐洲之間的,是伊斯蘭世界,即西亞、南亞、中亞等。他們構成中華文明與西方世界之間的橋樑,是古絲綢之路的通道,也是文明交會的中間地帶。從另一個角度看,它也是中華文明的保護傘。

是直到15世紀末大航海時代開始,葡萄牙率先航過非洲好望角進入印度洋之後,開啓了新的時代。自此之後,殖民主義從歐洲全面開展,除了偏遠的島國日本沒有被殖民,最後還演變爲亞洲侵略者之外,大概所有亞洲國家無一倖免。

然而打過日俄戰爭之後,日本也不是沒有遠見之士,他們體認到帝國主義對亞洲的侵略,因此提出大亞洲主義。他們支持印度的甘地,對抗英國殖民帝國;支持孫中山,協助他逃亡籌募革命資金。孫中山也有此思想,但他更早地看出了日本大亞洲主義的問題。1924年在神戶的演說中,他已點明:「你們日本民族既得到了歐美的霸道的文化,又有亞洲王道文化的本質,從今以後對於世界文化的前途,究竟是做西方霸道的鷹犬,或是做東方王道的干城,就在你們日本國民去詳審慎擇。」

可惜的是日本終究打着「王道」的大旗,行侵略霸道的軍國主義,深陷中國戰場,最終敗在美國兩顆原子彈。

重談這一段乃是孫中山在演講中,再三提及的西亞有土耳其漸成強國,而波斯、阿拉伯、阿富汗等,也正興起,力圖擺脫殖民地,他用全亞洲的視野來看大局。而如果以這樣的視野來看,而不是隻看東亞的日、韓、臺灣、菲律賓等,則當前的情勢似乎有了不同視野。

簡單說,美國在東亞與日韓結盟,築圍堵島鏈,但中國卻逐步走向中亞、西亞大陸,以鐵路運輸網,建構一個歐美圍不住的新亞洲版圖。這是不是更接近當年孫中山所期望的「大亞洲主義」?這些亞洲國家,特別是阿富汗、阿拉伯、土耳其、伊朗等,哪一個不是曾被英、美折騰,而如今正在努力收拾。當中國拉着阿拉伯與伊朗,在7年裂痕之後,重建外交關係,這對中東政局以及中國、美國的影響力,都是決定性的轉變。

這樣的大亞洲視野與佈局,難道不是美國最該感到憂心的嗎?特別是中國與俄國改善關係,中亞國家在西安一起開會,表面上美國媒體都在嘲笑中國開這種小會,來對抗G7,根本不成比例,但從大亞洲主義去思考,這難道不是一種大戰略?那麼美國在臺、日、韓所玩的島鏈,格局何其小哉?用比較戰略的觀點看,美國陷在東亞的島鏈愈深,對中亞、西亞的着力愈少,那不正是給中國開了一個缺口,好讓他們去開展亞洲大陸佈局。

我不知道歐美的戰略專家有沒有看到這一點。但回頭想想20世紀初的大亞洲主義,便覺得非常有意思。是的,我們太容易被美國媒體的觀點帶着走了,而忘卻亞洲還有遼闊的大陸。這寬廣的大陸,本來還有中俄之間的矛盾而不易連結,現在中俄被美國打成結盟,更多鐵道將中國與中亞、西亞、南亞連結起來,中國反而成爲陸權大國,未來會是什麼形勢呢?

初步的觀察是:看着吧,亞洲格局變了,世界也變了。

(作者爲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