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話》我家的中華民國(蘇曉凡)

我的父親(後排左一)隨空軍幼校來到臺灣,後來進入空軍官校。(作者提供)

前言:小時候聽父親說祖先的歷史就像聽故事,長大後自己走過這些地方,越感覺真實且珍貴,人在歷史的洪流中被推着前進,不由自主,更不該賦予片面的功過定論,因爲在那個時間點,就是會發生那樣的事,但每個人生都是獨特的故事,至少對自己的家族而言,應該是要去了解的足跡。

晚清時期,西方生活狀態,成了中國未來的理想樣貌,西方的思潮,被認爲是實現這理想的唯一途徑,急切改革中國現狀的年輕人,家境好的留學英法,次一些的東渡日本,再次一些,則去日本讀士官學校,爲的就是儘可能地吸收西方文化,改變中國。

光復會史蹟在兩岸都受到抹滅,在後人的奔走下,王文慶故居才得以保存。(作者提供)

王文慶,號文卿,就是在這樣的思潮下,18歲便離開浙江台州到日本就讀法政大學,在那裡他加入了以江浙人爲主的光復會,和秋瑾成了夥伴,又一起加入同盟會。光復會是革命激進派,兩人回到浙江策劃湖南萍瀏醴起義,結果計劃失敗,他又逃往日本,在日本士官學校待了一年後到了上海,與秋瑾、徐錫麟各自辦了一間學堂做爲聯絡掩護,準備在浙江與安徽等地發動革命,結果因爲徐錫麟起事失敗受到連累,秋瑾就秋風秋雨愁煞人了,同樣被通緝的王文慶只好逃往南洋,參加孫中山黃興等人的革命,即便後來光復會與國民黨分裂,他也依然堅定的支持着孫中山。

王文慶留下的影像不多,這是他過世前,旁人爲其擺拍留下的照片。(作者提供)

王文慶故居有兩三處院落主樓是兩層建築,但年久失修,部分已經坍塌。(作者提供)

宣統三年,王文慶從南洋回到廣州參與黃花崗之役,但戰事已提前結束,此後新軍成爲革命黨人爭取的對象,他和陶成章吸收上海新軍加入光復會,武昌起義時攻打南京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成立後當選臨時參議院議員,浙江省長,隨後北洋政府成立,袁世凱任命他爲南洋宣慰使,但他選擇站在孫中山這一方,還策動浙江省獨立,但北洋政府撤換了浙江督軍,失去兵援的王文慶只得黯然離開浙江,繼續支援孫中山的護法戰爭,1925年王文慶因胃癌在上海福民醫院病逝,這一年,他43歲,而他堅定支持的孫中山,這時也躺在北京的協和醫院中,喘着最後一口氣。十年後,他未曾謀面外孫,爲了避難日軍侵略而被送到王文慶在嶺根村大宅中撫養,那個小孩兒便是我的父親。

王文慶故居的門楣上,石刻的『居之安』。(作者提供)

王文慶有個老鄉蘇省三,祖上原本務農,但因他有些小聰明,在市集中就成了鄰里的意見領袖,結果有天幫人喬事情喬出了問題,便跑路到上海近郊開了一間小旅店當起掌櫃,王文慶這樣的革命黨往來上海時會投宿在此,蘇省三對王文慶這樣的讀書人很是欽佩,久了之後便成爲好友,還不時資助一些錢財,蘇省三有個兒子蘇玉衡,也是聰明,很會讀書,就讀西安交通大學,受當時左傾讀書會影響,更投身國共合作的黃埔軍校第四期畢業,但後來國共分裂開始清黨,屬於左派的蘇玉衡受到通緝,只能逃回家鄉,他的舅舅陳肇英蔣介石拜把兄弟,爲他向蔣介石說情,蔣介石說了一句,蘇玉衡這個人聰明,但腳踏兩船心不穩,也就是這次就算了,但以後不要胡思亂想。安排他到部隊任職,但蘇玉衡會念書當參謀,不會帶兵打仗,便又考進了陸軍大學,畢業後在中央軍校任職,隨着抗日戰爭全面爆發,1941年底擔任冀察戰區新編師長,結果在豫南戰役中被日軍俘虜,但他有着「黃浙陸」的背景,卻也讓汪精衛南京政府網羅,便在南京做了官。

屋子的前廳,掛有王文慶的照片。(作者提供)

王文慶的女兒,蘇玉衡的太太,我的祖母王保廉,雖說原是大戶人家的女兒,但個性耿直堅強,只是父親革命,丈夫抗戰失聯,自己一人拉拔三個小孩,雖然中間將我父親送回孃家,但畢竟禁不起戰亂的摧殘,家財散盡,最後聽說蘇玉衡人在南京,於是帶着三個小孩前往碰運氣尋人,說巧不巧,茫茫人海中聽見鄉音,回頭一把就抓住的正是蘇玉衡。

父親小時候和他的外婆曾在這院落生活。(作者提供)

雖短暫團聚但好景不常,沒過多久抗日勝利,國府重回南京,汪精衛政府底下做事的蘇玉衡也被捕入獄,祖母帶着三個小孩又流落街頭,這時看到空軍幼校招募新生,便對我父親說,兒啊,你的年紀剛好,去了但凡不愁吃穿,於是我父親登上火車前往四川,這卻也是他與母親的最後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