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話》身逢亂世報考從軍──怒潮老兵鄧克榮的故事之1(曾建元)

怒潮學校軍官鄧克榮。(圖:曾建元提供)

怒潮學校,是陸軍第十二兵團軍事政治幹部學校的代稱,典出〈中華民國陸軍軍官學校校歌〉首句:「怒潮澎湃」。陸軍第十二兵團是民國38年5月在江西省南城縣由第二編練司令部改編成立,司令官爲胡璉,副司令官柯遠芬,由江西省政府主席方天依胡璉建議,下令在江西各縣依唐代府兵制「一甲一兵、一縣一團、三縣成師、九縣成軍」方式徵兵而組成,下轄三軍。第十二兵團創辦有贛粵閩邊區軍政幹部學校,以唐三山爲校長,學生主要來源爲河南省流亡和江西省在地招考之中學生。

第十二兵團成立於南北和議失敗,中國人民解放軍全面渡江之際,胡璉只能匆匆上陣以實戰練兵,由江西兵分兩路,收復閩西與粵東,乃一度考慮在福建、廣東、江西邊區建立敵後根據地,建請廣東省政府主席薛嶽命柯遠芬爲第九行政督察區專員兼梅縣縣長,柯遠芬並在梅縣設立廣東省第九行政區軍事政治幹部學校。後因全國形勢急轉直下,中國國民黨總裁蔣中正部署防衛臺灣,胡璉兵團遂逐步撤出中國大陸。

怒潮學校則先遷潮安縣庵埠鎮集訓,改名第十二兵團軍事政治幹部學校,合併廣東省第九行政區軍事政治幹部學校,由柯遠芬出任校長,至9月29日(農曆8月8日),由柯遠芬帶領全校師生搭乘交通部招商局股份有限公司海辰輪由汕頭出海,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當日正行經臺灣海峽,終於10月2日抵達臺灣基隆,復經臺北,最後於新竹縣新埔鎮與關西鄉落腳。

而胡璉兵團,則於隨後分批由汕頭出海,劉廉一之第六十七軍前進浙江省定海縣舟山羣島,締造登步島大捷,穩定東海局勢,兵團主力則由第十八軍高魁元前導支援金門防務,胡璉進而接掌福建省政府主席,領導金門守軍齊奏古寧頭大戰凱歌,穩定了臺灣海峽局勢,經此二大捷報,臺灣轉危爲安,12月,中央政府由行政院長閻錫山率領自四川成都遷都臺北,兩岸分裂自此底定。

鄧克榮是廣東省第九行政督察專區(今梅州市)蕉嶺縣新鋪鎮潘田村鄧家莊客家人,民國20年農曆9月12日生。民國35年夏天,畢業於新鋪鎮南初級中學,和同學陳廣耀等人應屆考取廣東省立梅州中學高級中學部,舅舅曹蘭峰爲梅中教務主任,爲化學名師,鄧克榮受舅舅影響,於物理、化學、英語等科目別有心得。高中期間,父親鄧盛興不幸辭世。民國38年5月,梅縣、蕉嶺縣先後爲中國共產黨佔領成立人民政府,時有志於升學的同學,多向心於投考廣州國立中山大學,卻因內戰爆發,道路阻隔,時局未定,人心惶惶,而一時之間失去希望。

7月,鄧克榮、陳廣耀等自梅中畢業,適逢胡璉第十二兵團光復粵東,怒潮分校廣東省第九行政區軍事政治幹部學校(蟠龍學校)招生,言明將送學生至臺灣訓練,鄧克榮值此亂世,胸懷大志,認爲是擺脫困境的難得機會,乃與鄧家莊堂兄弟和新鋪同鄉之梅中同學等商議,決定報考從軍。鄧克榮與梅中同學陳廣耀、鍾繁敏3人聯袂於8月初上蕉嶺縣城蕉城鎮應考,食宿賴鍾繁敏父親鍾介君的熱誠供應。

蟠龍學校入學考試科目爲國文、歷史、地理與數學4科,國文作文考題爲「三民主義與共產主義之比較」。數日後蟠龍學校於梅縣東校場民衆教育館放榜,3人皆考取,而榜首則爲鄧克榮梅中復興齋學生宿舍之學弟梅州中學肄業生劉超榮。鄧克榮的3個堂叔鄧志青、鄧志軍、鄧世欽也在榜上,梅中的同學上榜者尚有王秀雲、溫懷憐、萬德羣。8月下旬,鄧克榮怕難忍別情,乃未向母親曹觀秀告辭,便和同學陳廣耀、鍾繁敏到新鋪客運車站集合,搭車前往梅縣,進駐於東校場學藝中學完成報到。

(作者爲國立中央大學客家語文暨社會科學學系暨國立金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兼任副教授、臺灣獨家傳媒智庫執行長)

【未完待續,曾建元專欄每週五刊出】

訪問:曾建元、張筱婷

紀錄:張筱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