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話》紅色恐怖嫁禍國軍──怒潮老兵羅添福的故事之2(曾建元)

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成立(新華社)

連城所座落的閩西,隔武夷山連接着贛南,都曾經是中華蘇維埃共和國的疆域,連城更有長達20年的時間爲共產黨所佔領,乃是所謂的革命老區,而在戰略地位上更被視爲中華蘇維埃共和國的東大門。

民國19年,中國共產黨佔領連城南部地區,與長汀縣合併成立汀連縣,20年11月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成立後,汀連縣改名爲新泉縣,與連城縣並置,23年10月,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在中華民國國民革命軍的第5次圍剿中展開號稱爲「長征」的流竄,連城因而得以重回民國,恢復舊制。

在民國19年至23年中華蘇維埃共和國統治時期,中國共產黨在閩西連城等地推行蘇維埃新經濟制度,實施土地國有化,而其作法則採激進暴力的打土豪分田地。一旦有人被認定爲地主或土豪而要受到清算者,可能被以階級鬥爭名義整到死。

羅添福有這麼一個印象,共產黨幹部可以隨便到任何一個地主或土豪家裡面翻箱倒櫃,所有的東西都可以自由地亂翻,但最主要的,就是要翻兩樣東西,ㄧ個是田契;另一個是債券。找到的田契爲地主霸佔田地的證明,債券則是地主脅迫貧農的工具。土地改革將這些田地沒收變成國家名義所有,實際上則由共產黨各級書記支配其所有權。

在羅添福的印象中,戡亂戰爭時期,解放軍游擊隊曾在閩西地區用計與國軍周旋。解放軍如欲向民間強徵糧食,則往往命部隊着國軍軍服,以國軍名義爲之,ㄧ般老百姓不察,自然對國軍感到怨懟、產生反感,反之,也會對解放軍有所期待和好感,ㄧ旦兩軍交戰,民心向背常常會對於戰鬥意志產生關鍵性影響,成爲戰場上勝敗的決定性因素。羅添福記得解放軍就是利用了這樣的嫁禍手段創造了民意而最終將國軍打垮。

蔣益縣長主政連城的某天,胡璉第12兵團在連城縣內各處張貼告示,要招募ㄧ個軍政幹部訓練班,內容大略是學員也將送至臺灣訓練,期滿分發至縣內各鄉鎮公所擔任行政人員,羅添福聽聞這個消息非常高興,生長在閩西山城的他,也深深嚮往到從沒去過的海島臺灣,所以很願意去報考,考試科目有《國文》、《歷史》和《常識》,ㄧ考就順利錄取,緊接着就接受訓練。他那一班主要爲連城當地人,有30多位。當中還有羅正隆、羅正寧兄弟,是前大田縣長羅誠純的兒子。

依38年2月國防部頒《國軍收復地區兵員徵集暫行辦法》之規定,前線軍事高級長官針對年滿20至35歲的壯丁,有徵兵之便利處置權,胡璉兵團在閩西地方徵兵,較之在江西實施之一甲一兵之府兵制更爲嚴厲,羅添福記得每ㄧ家戶只可留一子在家照顧家務和長幼,其他男丁全徵召從軍。

父親羅榮開要把長男羅添盛留在身邊,剛要滿20歲的羅添福眼見非當兵不可,考取訓練班,既滿足了兵役的要求,又可以到臺灣升學,所以他的心情基本上是愉快的。放榜後,他只回家跟家人說了一聲:「我要去臺灣唸書了,但何時出發不得而知,將來,你們有機會,到臺灣來。」其他的狀況,父親羅榮開並不清楚。

民國38年9月12日(閏7月20日)晚上,連城縣政府緊急召集了全縣政府員工、教師、學生、警察和保安團員在蓮峰鎮縣政府廣場集合,大約於半夜12點點召完成,便宣佈隨兵團開拔行軍,羅添福也跟着出發了。整路一直走,至連城縣朋口鄉,此刻天已亮,羅添福定眼後看,才發現每一個路口都有衛兵斷後。原來連城縣參議會前副議長、閩西臨時行動委員會連城分會委員項文鑑在連城起義失敗後,便據守在朋口一帶打游擊,因而國軍乃在此地高度警戒。

蔣益率領連城縣軍政人員往上杭走,上杭縣長王靖之在彼處接應。福建省第7區行政督察專員盧新銘重新任命鄭洧仲出任連城縣長。上杭縣在王靖之任上曾開辦有以福建省立長汀中學學生爲主的軍政學幹部訓練班,已先於8月27日往廣東省海岸撤退,連城的學生儲備幹部則緊追其後。這ㄧ次是胡璉兵團全面地轉進,目的地就是臺灣。

羅添福跟着大隊人馬翻山越嶺,走上好幾天的路,最後走到了廣東省潮安縣庵埠鎮,羅添福等學生就被安排進了由柯遠芬主持的第12兵團軍事政治幹部學校,而其餘男性則多被納入了兵團編制。

(作者爲國立中央大學客家語文暨社會科學學系暨國立金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兼任副教授、臺灣獨家傳媒智庫執行長)

【未完待續,曾建元專欄每週五刊出】

訪問:曾建元、胡敏越、蔡志堅、蔡芬芳、張筱婷、駱長毅、吳靖媛

紀錄:張筱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