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話》颱風夜柯遠芬的暖心──怒潮老兵陳耀宗的故事之6(曾建元)

「八二三炮戰」時期的柯遠芬(在蔣經國右側的叼煙者)。(資深攝影記者張廣基提供)※吸菸有害健康※

怒潮學校全校在新埔分駐三地。校本部駐新埔,教育處和政訓處在中正路的廣和宮,校長室和副官處在對街的鎮公所官舍;第1、第2大隊駐新埔,隊部和學生都在新埔國民學校。第3大隊再前進10華里,駐關西鄉的石光國民學校,隊部在上坪林村的乾元宮;一間半教室住一箇中隊,約120人,牀是4層上下通鋪。教室前後空地是單槓、木馬、爬竿練習場。器械設備都是都新的。新埔國校山坡上的操場經整修爲升旗、出操、訓練、集合和閱兵練習,另將後山開闢成露天階梯教室,雨天時則擠在學校大禮堂或老茶廠。雖是因陋就簡,但可說一應俱全。

怒潮學生皆努力學習,在軍事訓練上,先從投手榴彈學起,之後再學習進階的實彈訓練。學校有舉辦多場演講,第一個前來演講的是江西人,王升,其後還有高魁元、陳立夫、任卓宣等,鼓勵學生在未來的日子必須勇猛精進、乘風破浪。〈校歌〉有一段內容是這樣的,「壯志凌霄似龍蛟,我們青春年少,如一股怒潮,奮鬥、創造、挺進」,怒潮學生們各個擁有圖南鵬翼、志薄雲霄的宏大志向,秉持患難與共的精神,踏上征途,爲了完成國家的新使命,這段歌詞正是怒潮學生的最佳寫照。

怒潮學生們以教室爲臥室,每一間教室分爲上下4層牀舖,在這種伸手即可觸及上方牀板的狹窄空間就寢,沒有辦法睡得安穩自在。在怒潮學校訓練幾個月過後,就進入了溼冷的冬天,當時因爲物資缺乏,學校沒有提供保暖的衣服與毯子,學生們只能穿着平常的軍服,但當時年紀才16、17歲,年輕力壯,不畏寒冷。 儘管如此,薰蒸滿室的體臭和腳臭,則是同學們最難忘的記憶。同學們也只有假日的時候,可以到鳳山溪畔洗澡和洗衣。陳耀宗記得在臺灣的第一個颱風夜裡,大家都沒經驗過,感覺惶恐,加以夜裡風雨交加,氣溫下降,輾轉難眠,柯遠芬校長卻於此時悄悄出現,一一撫握着包括他在內的同學們的腳踝,登時他感到滿室充滿溫暖,就這麼安心地沉沉睡去。

初來臺灣,陳耀宗發現臺灣的商店營業時間幾乎都開到很晚,治安相當不錯,家鄉西平專探的商店ㄧ般就只開在白天,這也和當地戰亂與土匪橫行有關。怒潮當中的客家學生,和新埔鎮民講客家話,因此一下拉近了彼此的距離,即便偶爾在語言溝通上發生障礙,就比手畫腳交流,靠着比手畫腳在商店買東西也倒是便利。新埔鎮民知道怒潮學生都是離鄉背井的流亡學生,所以對他們非常照顧與友善,最教陳耀宗懷念的,是新埔國校附近一碗5毛的麪攤,因爲學生運動量大,常常感到吃不飽。

其實學生們也不太敢沒事到外面蹓躂,在外面蹓躂時,若被老師逮個正着,還是會馬上被抓回學校裡。學校每個月發給學生公費新臺幣6元,當時孫立人部下的上等兵月餉也才只有7塊半。胡璉兵團對怒潮學生可見照顧有加。陳耀宗憶起到新埔初期,吃不好也睡不好,如今在臺灣待了將近一輩子,回想當時新埔鎮民待他們如子弟,使他們身處異鄉也能感到有如在家鄉一般的溫暖。

(作者爲國立中央大學客家語文暨社會科學學系暨國立金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兼任副教授、臺灣獨家傳媒智庫執行長)

【未完待續,曾建元專欄每週五刊出】

訪問:曾建元、王淳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