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話》保衛大臺灣──胡璉與怒潮學校之4(曾建元)
蔣介石(左)、柯遠芬(右)。(中時報系檔案照片)
怒潮學生登陸後首先集結於基隆車站附近休息,於8時搭乘運煤改裝火車,於子夜12時至臺北,再由臺北車站過天橋,沿鄭州路行軍轉延平北路,上臺北橋,經三重,於民國38年10月3日凌晨抵新莊,於臺北縣立新莊國民學校歇腳。
年10月6日爲中秋節,學生倍感思親,圈坐哽咽,夜半暗自流淚,難以成眠。次日,行軍至樹林搭火車至新竹湖口,在湖口國校紮營,再行軍經太平窩口第13號鄉道,於10月8日清晨6時半,在〈保衛大臺灣〉歌聲中抵達新埔。
校本部設於廣和宮,教職員駐於該處,學生第1、2大隊駐新埔國校,學生第3大隊駐關西鄉石光國校與乾元宮,其中第9至11中隊,住在國校教室,第12中隊住乾元宮。日後所招收之第二期學生第4大隊則駐枋寮國校。
11日展開大肌肉運動,早起後10公里長跑,餐後進行單槓、木馬、吊杆、刺槍、甩手榴彈訓練,每日早、中、晚3個時間反覆實施,如是進行了3個月,學生個個脫胎換骨。而學生軍紀嚴明,秋毫無犯,則一改民國34年基隆登陸接收臺灣北部之國軍第70軍陳達元部因軍紀不佳,而在新埔留下「漏屎兵」的惡劣印象。
12月6日,怒潮學校正式開學,由東南軍政副長官羅卓英主持典禮,校長柯遠芬以〈現代戰爭思想〉爲題發表演說,宣示怒潮三大教育宗旨:
一、現代戰爭的觀念,是以武力爲中心的思想總體戰;
二、現代戰爭的形態,是以攻擊爲滲透,防禦爲網形;
三、現代戰爭的方法,是以羣衆爲基礎,武力爲後盾。
怒潮學校的課程,系以胡璉和柯遠芬在西湖形成的面形戰爭思想爲中心,而由柯遠芬進行規畫。學校所要培養的人才,不是一般的軍官,而是黨政軍一元化的革命鬥士,這意味着,在胡璉的想法中,反共復國是以黨建國和以黨治國的革命事業,國民黨黨軍的將領,未來也將擔負地方軍事統治的功能。這一建軍思想和宣稱行憲與戡亂並行不悖,而軍隊依《憲法》應當國家化的中華民國憲政主義國家立場顯然格格不入。
怒潮學校學生須具備中學學歷始得報考,不過,實際上,只要具備相當於小學的同等學力、能夠作文,即可錄取。怒潮學校就像是方舟,載着由江西、廣東一路的流亡學生,爲着生存和回家的希望,而飄浪在時代的大海上。
這最後來到臺灣的1700位學生,當中具有專科學校和大學學歷的有40多位,學生籍貫遍及全國各省,而以河南、江西、廣東、福建爲多。河南主要來自豫華、中原、嵩雲聯中流亡學生;江西、廣東和福建則爲胡璉兵團在各省沿途招募者,學生素質不低。
「八二三炮戰」時期的柯遠芬(在蔣經國右側的叼煙者)。(資深攝影記者張廣基提供)※爲了您和家人的健康,請不要吸菸※
由於以校爲家,師生感情如家人,校內知識學習研究與討論、辯論的風氣頗佳。課程分成黨、政、軍三個系統設計,黨務教育在訓練學生熟悉黨義《三民主義》以及黨務操作技巧;政治教育則開設有《國父遺教》、《總統訓詞》、《政治學概要》、《經濟學概要》、《社會學概要》、《行政學概要》、《近代史》、《蘇俄侵華史》等,以討論會方式進行課程學習。
軍事教育照國民政府訓練總監部所頒《步兵操典草案》標準完成班排戰鬥教練,而依學校「上馬殺賊,下馬治民」和「攻擊爲滲透,防禦爲網形」的建軍思想,以夜間戰鬥特殊作戰教育和親民愛民的新埔關西睦鄰活動爲教育重點,而在管理上,則採取開放民主的方式,摒棄打罵教育,實施軍中民主,講求自動自發。
學生每星期都會排着整齊步伐,答打數 唱歌,到新埔國校後山大運動場,參加全校例行性週會。師生們在新埔國校橄欖樹蔭下授課,學生要帶小凳,另帶圖板做筆記,師生們也在風沙的廣場中用餐。
週會之專題講座,曾經邀請過任卓宣、陳立夫、谷正綱、沙學提、羅卓英、鄧文儀、張道藩、黃季陸等,古寧頭大戰中殉國,後爲金門人奉爲神明祭祀的李光前代團長,即在戰前曾經親臨到校演講。
平日校內除了上課,出操則有早點名後5千公尺長跑,亦舉辦各種訓育活動,競賽項目則有演講、辯論、論文、壁報、跳木馬、攀杆子、跑百米等,也舉辦過800公尺接力賽跑和1千公尺全副武裝賽跑,學校更從學生投稿《怒潮日報》作品中甄選出陳崇的〈怒潮歌〉作爲歌詞,由音樂教官許建章譜曲完成〈陸軍第12兵團軍事政治學校校歌〉。
每週都要舉行稱之爲「良心話會」的生活檢討會。每逢佳節或紀念假日,各隊都會繪編巨型壁報,在新埔主要街口張貼。學校於39年1月創辦《怒潮日報》和《怒潮半月刊》,供師生閱讀及表達意見。學校的藝文活動,以38年11月成立的奮鬥話劇社最爲有名,編演出過五個劇目:《反攻前奏》、《啞劇》、《牛頭嶺》、《林沖夜奔》、《女匪幹》等。
柯遠芬重視政治作戰,因而注重軍民關係,使怒潮師生與新埔民衆相處融洽,怒潮學生也與當地中學生進行各項活動和友誼競賽,如出刊壁報,聯合舉辦各類活動、球賽,幫忙民衆整理環境衛生;週末還有軍民同樂晚會的舉辦,有時演出話劇,有時爲音樂演奏,最受新埔各界讚賞,而每週日在新埔國校禮堂,必演出話劇或平劇,此則對新埔帶來空前之文化激盪。
話劇多以反共爲主題,劇目有《尾巴的悲哀》,描寫投共者之下場,新竹縣立新埔初級中學教師白洪烈和新埔國校師生亦配合演出。其他還有《林沖夜奔》、《文天祥》等。
平劇則有怒潮劇團,演出過《翠屏山》、《古城會》、《過五關》、《追韓信》、《打漁殺家》等,亦指導過國校學生演出過改良平劇《河伯娶婦》。怒潮學生崔天祿曾指導新埔子弟班,而新埔客家戲班亦首創以四縣腔客家語演出平劇。
民國38年12月古寧頭大戰結束後,胡璉於隔年1月即在學生大隊之外,又成立了軍士隊,選派參戰戰士到各學生隊報告戰役經過,將實戰經驗與軍事理論結合印證,怒潮師生特爲軍士隊員的到來舉辦了慶功宴,新埔地方父老亦準備了很多禮物,向英雄們致敬。
民國39年1月15日,校內舉行國民黨員集體入黨宣誓,國民黨中央委員谷正鼎監誓。2月農曆春節,是怒潮學生在臺灣的第一次過年,怒潮學校特別假新埔國校大禮堂,一連幾天表演了話劇《林沖夜奔》、《文天祥》,平劇《追韓信》、《打漁殺家》,與新埔鎮民同樂。新埔鎮民爭相扶老攜幼前來觀賞,中間更換場景時,國校男女教員也自動上臺對唱客家山歌助興,氣氛熱絡。
(作者曾建元爲國立中央大學客家語文暨社會科學學系兼任副教授、邱榮舉爲國立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退休教授)
【未完待續,曾建元專欄每週五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