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度參加外亞維儂藝術節 臺灣當代劇場吸取法國養分

▲頑劇場月亮媽媽》。(圖/文化部,下同。)

記者蔡紹堅/綜合報導

爲展現臺灣小劇場豐沛的創作能量與活力形象,文化部自2007年起,以外亞維儂藝術節做爲臺灣現代戲劇國際發聲的舞臺。今年是第十度參與,臺灣的表演團隊飛人集社劇團、頑劇場、動見體劇場及丞舞製作團隊,將於7月7日至7月30日三個星期中,將臺灣的當代創作帶到外亞維儂藝術節。

1998年,在前亞維儂藝術節總監費佛達榭(Bernard Faivre d’Arcier)遴選下,八個帶有傳統色彩的臺灣團隊受邀前往亞維儂演出,在此全球矚目的表演藝術舞臺獲得正面迴響,後續國際巡演邀約不斷◦爲使臺灣新生代戲劇舞蹈團隊得以更多元發展、藝術家及團隊藉由參與國際藝術節,汲取異於以往的製作經驗,自2007年起,文化部(前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與駐法國代表處臺灣文化中心主動以系統化方式,推動臺灣團隊參與外亞維儂藝術節計劃。

文化部表示,十年來,計有34個團隊、47件作品前來外亞維儂演出。每年7月,各團隊每天演出1個場次、連演三週,總計近百場演出、爲期一個月的交流活動,除了實際促成臺灣團隊巡迴海外的機會外,也相對提升了臺灣與他國藝術家共同創作可能性,「不少團隊汲取外亞維儂養分而茁壯,後續將作品帶到其他城市與國家,讓更多的觀衆驚豔臺灣現代劇場的創意與水準;也有團隊發展出國際合制的作品,創作視角更具普世價值、製作規模更國際化。」

文化部說,十年耕耘,從一開始對於是否能夠穿越語言與文化的障礙,成功吸引觀衆,感到忐忑不安,到蔚然成爲外亞維儂藝術節不可或缺的角色之一,臺灣團隊以整體出擊、共同宣傳的方式,每年在藝術節逾千個節目中脫穎而出,口碑與媒體效益穩定成長,在這個被法國媒體稱作「馬拉松式競技場」的表演平臺闖出了名號。

▼丞舞製作團隊 《浮花》。

以「表演藝術-活力藝術」(Arts Vivants, Arts Vibrants)爲題,本年度計有四個節目於亞維儂絲品劇院及Les Hivernales編舞中心演出,其中兩個戲劇作品皆觸及生命議題,以偶戲光影、默劇等不同元素來詮釋 ; 另兩個舞蹈作品則以肢體分別探討人之間的權利結構關係人生際遇感觸。

飛人集社劇團(Flying Group Theatre)/《初生》( La Naissance):《初生》探討的是生老病死的人生課題;題材雖然嚴肅沉重,但試圖用輕盈的視覺手法和語言加以表現。這件作品是導演暨戲偶設計人石佩玉與編劇周蓉詩以及法國插畫師莒絲蓮‧額貝哈(Ghislaine Herbéra)的共同創作,不同的手法彼此交融,卻又展現了各自的獨特性,因而誕生一出跨越文化、語言的混種風格劇作。

▼飛人集社劇團 《初生》。

頑劇場(Théâtre des Enfants Terribles)/《月亮媽媽》(Mamma Luna):《月亮媽媽》是一個和「月亮」有關的寓言,也是一個和「生命」有關的故事。留法學習小丑技藝的表演藝術工作者黃凱臨從兒時與祖母相處的日常片段出發,帶出生命的舉重若輕,探討如何面對親人的日漸衰老及以及終有一天必然要面臨的道別課題。黃凱臨利用月亮的陰晴圓缺象徵生命的開始、成熟、衰退和消逝。

動見體劇團 (M.O.V.E. Theatre)/《Play Me》:《Play Me》是在2011年經歷過一次外亞維儂藝術節洗禮的動見體劇團2015年的新作,內容以「遊戲」(play)意寓人與人之間的權力結構關係。編舞家董怡芬近年參與許多跨界演出,跨足戲劇或肢體劇場,作品風格充滿強烈的情感語言、身體節奏以及獨特的身體詮釋。

丞舞製作團隊 (B.DANCE)/《浮花》(Floating Flowers):《浮花》編創概念來自臺灣民間信仰中流放水燈意象舞碼中闡述了編舞者蔡博丞對於人生載浮載沉的生活際遇之感觸,探問人對未知未來的恐懼。這部作品曾於2014年獲得德國漢諾威國際編舞大賽【觀衆票選第一名】及【德國司徒加特•高提耶舞團製作獎】、2015年西班牙MASDANZA國際編舞大賽【觀衆票選第一名】;國際邀約不斷,此次將是《浮花》完整版法國首演。這是駐法國代表處臺灣文化中心二度與亞維儂現代舞蹈指標性場地Les Hivernales 編舞中心合作,推出臺灣新銳編舞家作品。

文化部今年首度整合歐洲外館資源推動巡演,飛人集社劇團及丞舞製作團隊赴亞維儂演出前,在駐西班牙代表處文化組規劃下,6月26日、7月1日將先在馬德里Circulo des Bellas Artes劇院各演出一場。

▼動見體劇團 《PLAY ME》。